持續優化農產品冷鏈物流網絡,要強化全鏈條協同融合;發揮財政金融協同聯動作用,共同支持整域冷鏈物流建設;積極拓展新業務,挖掘新需求。
隨著水果、海鮮、河鮮、菌菇等特色農產品豐收季的到來,快遞行業更深入服務現代農業,農產品寄遞量也迎來穩步增長。如今,越來越多的農產品“穿上”定制的包裝,跨越山海,出村進城。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的旅程,是快遞物流企業整合全鏈條冷鏈資源高效配送的縮影,也是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成就的生動注腳。
農產品冷鏈物流一頭連著農業生產、一頭連著百姓生活,既關系農民的錢袋子,又關系城市居民的菜籃子。作為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國每年僅生鮮農產品消費規模就達10億噸。建設暢通、高效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有利于降低流通損耗、提升農產品消費品質,拓寬農產品上行渠道,促進農民增收。相反,如果保鮮技術有限,冷鏈跟不上,配送不及時,像荔枝、楊梅等易腐壞的生鮮農產品,對遠方的人來說就可能是“奢侈品”。
如何把生鮮農產品更高效率、更低成本送達消費者手中?《“十四五”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規劃》提出,提高農產品冷鏈物流能力和標準化水平。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推動冷鏈配送和即時零售向鄉鎮延伸。這些年,相關部門聚焦“最先一公里”,持續推進產地冷鏈物流網絡建設。比如,建設一批農產品骨干冷鏈物流,打造鏈接城鄉農產品流通的關鍵樞紐;培育一批具有倉儲保鮮、初加工等能力的產地冷鏈集配中心,打造產地綜合服務平臺。這些舉措最大程度保持了農產品新鮮度。
覆蓋城鄉的快遞物流服務正發揮著巨大作用。為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快遞企業在水蜜桃、楊梅等水果成熟季,安排專業攬收團隊駐點服務,增強快速分揀、專業包裝等一站式服務能力;在河蟹、海鮮等生鮮產品上市季,自主研發可移動生鮮冷藏倉,配備專業冷鏈三輪車及冷藏籠,加大航空、高鐵等運力資源投入,提升綜合立體冷鏈運輸能力。這些探索,不僅增加了優質農產品供給,讓居民的菜籃子更加豐富多樣,也擴大了農產品的銷售半徑,為地方特色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面對居民消費升級的更高要求,持續優化農產品冷鏈物流網絡意義重大。
強化全鏈條協同融合。各地要從產地冷藏保鮮設施、預冷設施、產地冷鏈集配中心,到產后處理能力建設,為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提供有力保障。推廣田頭共享冷庫、冷鏈共配平臺,滿足中小農戶使用需求,降低使用成本。從田間地頭的預冷,到運輸途中的全程冷鏈,再到末端冷藏的優先配送,加快完善冷鏈體系。
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至關重要。對于農產品冷鏈物流來說,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要發揮財政金融協同聯動作用,推動金融機構創新投融資模式,共同支持整域冷鏈物流建設。還要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領域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建設,將冷藏保鮮技術納入現代產業技術體系研究內容。
積極拓展新業務,挖掘新需求。有冷鏈物流需求的農產品,往往對溫度、時效要求比較高。快遞企業應支持產地預冷、移動冷鏈倉等“最先一公里”設施投入應用,探索“冷鏈物流+社區團購”模式,通過需求聚合降低邊際成本。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增設航空專屬路線,更好滿足跨區域、遠距離運輸需求,為農產品銷售上行提供專業化的寄遞服務。通過不斷補齊攬收、中轉運輸、末端配送等環節的冷鏈短板,促進生產與消費的銜接,讓更多生鮮農產品被看到、被認可,持續擴大“出圈”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