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的黃澤秋在手腕骨折康復后,選擇銀發旅游列車重啟旅程;朱鳳清老兩口乘專列16天遍歷六省區風光。這些溫情片段,正是當下中國銀發群體“詩與遠方”的生動注腳。當銀發旅游列車在鐵軌上緩緩前行,它承載的不僅是老年旅客對世界的向往,更折射出社會對“老有所樂”的回應、對銀發經濟的深耕,為老齡化社會寫下充滿溫度與活力的答卷。
銀發專列的“慢”,藏著最貼心的民生溫度。相較于常規旅游的匆忙,“晝游夜行”模式讓老人們既能從容領略北國風光的壯闊、西北大地的蒼茫,又無需在奔波中消耗體力;從臥鋪護欄的加高加寬,到廁所L型扶手與緊急呼叫按鈕的加裝,再到每節車廂插座數量的數十倍增加,這些看似細微的適老化改造,實則是對老年群體生理需求的精準呼應。更遑論隨車醫護人員、定制營養餐食、景點綠色通道的配備,讓“安心”成為銀發旅途的底色。當社會把對老年人的關懷從“吃飽穿暖”延伸到“精神愉悅”,從靜態的居家照料拓展到動態的出行體驗,這種“適老”便有了更豐富的內涵。它不是對衰老的遷就,而是對生命質量的尊重。
流動的列車,激活了沿線發展的“經濟密碼”。銀發旅游列車以“線串點”的模式,將散落的旅游資源編織成黃金線路,讓桂林的喀斯特山水、喀什的民族風情、漠河的極地風光連點成面。當大灣區的老年游客乘著專列走進桂林,不僅為當地景區帶來客流,更帶動了民宿、餐飲、手工藝品等產業鏈的繁榮;廣西專列上的瑤族油茶、五色糯米飯,讓鄉土文化在旅途中煥發新生,實現了“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國鐵路旅游列車同比增長23.2%,這組數字背后,是銀發群體消費潛力的釋放,更是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新路徑。銀發專列不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它成了連接城市與鄉村、客源地與目的地的紐帶,讓老齡化社會的“挑戰”轉化為經濟增長的“機遇”。
從“有”到“優”,銀發旅游還有更廣闊的天地。正如業內人士所言,未來的銀發專列需要向“模塊化、定制化”升級,既要滿足老年旅客對私密性、舒適度的需求,也要兼顧多代同游的場景;與康養社區、溫泉基地合作打造“旅居式”產品,能讓“慢游”變成“長居”,讓旅程成為生活的延伸。這不僅需要鐵路部門與旅行社的協作創新,更需要社會各界共同探索。比如引入智能設備提升安全保障,挖掘紅色文化、非遺體驗等特色內容豐富旅程,讓銀發旅游從“觀光型”向“體驗型”“康養型”轉變。
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晴。銀發專列的鳴笛聲,是老年群體追求美好生活的序曲,也是社會治理溫情與經濟活力的交響。當我們以更細致的服務、更創新的模式、更廣闊的視野深耕銀發旅游,不僅能讓更多老年人帶著安心與歡笑奔向遠方,更能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銀發動能”。這趟駛向“詩與遠方”的列車,終將載著我們駛向一個更溫暖、更繁榮的未來。(何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