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4日電 題:發布數據量世界第一!郭守敬望遠鏡用光譜解碼宇宙
新華社記者胡喆
當青海冷湖的AIMS望遠鏡凝視太陽磁場,當貴州深山的“中國天眼”FAST聆聽脈沖星律動,在燕山腹地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河北興隆觀測站,以我國元朝時的天文學家郭守敬命名的觀天利器,也在以不同方式探望蒼穹。
這臺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是我國首個天文領域大科學裝置,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負責管理。截至2025年10月累計發布光譜數達到2807萬條、恒星參數1159萬組,數據量穩居世界第一。
關鍵技術國產化
人類對星空的記錄始于肉眼觀測。古代天文學家編制星表,如同為星空“編制戶口”;伽利略首次將望遠鏡指向天空,開啟了天體“形態學”研究;而郭守敬望遠鏡的突破,則標志著天文學研究進入更加精細的時代。
“光譜如同天體的‘DNA’,如果說以往的天文望遠鏡是為天體‘拍照片’,那么郭守敬望遠鏡就是在為它們‘測基因’。”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郭守敬望遠鏡運行和發展中心主任羅阿理介紹說,通過分析觀測到的光譜數據,科學家能夠解讀恒星的溫度、化學成分、運動狀態乃至年齡,從而重構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歷史。
實現這一科學突破的背后,是一條關鍵技術國產化的攻堅之路。
作為望遠鏡的核心部件,特種寬譜光纖曾長期被國外壟斷。郭守敬望遠鏡焦面配備了4000個光纖定位單元,對應4000束天文特種寬譜光纖,這些光纖從焦面連接至光譜儀,使望遠鏡可同時獲取4000個不同天體的數據,是實現大規模光譜巡天、完成光信號傳輸的關鍵。

圖為郭守敬望遠鏡。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為探索宇宙貢獻中國力量
過去一年間,依托郭守敬望遠鏡數據共發表論文417篇,其中《科學》封面文章1篇、《自然》子刊9篇、《科學》子刊1篇,再創歷史新高。
同時,郭守敬望遠鏡觀測到的數據已被全球共計300個單位的1800多名用戶利用并開展科學研究,下載數據量約170TB,數據發布網站查詢373萬次。
從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到致密天體及系外行星等前瞻科學領域,郭守敬望遠鏡提供的海量數據正在拓展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成為解開謎題的關鍵鑰匙。
“郭守敬望遠鏡正處于科學高產期,持續為人類探索宇宙貢獻中國力量?!绷_阿理說。
構建認識宇宙的完整拼圖
探秘宇宙,從來都是人類智慧最壯麗的遠征。
一批觀天利器相繼建成并取得突破,使中國在天文觀測領域形成了從光學到射電、從恒星到行星、從時域到譜段的立體觀測網絡。
這種多波段的協同觀測,正共同構建起認識宇宙的完整拼圖。正如一位青年科研人員所說:“當我們在燕山深處記錄下光譜數據時,仿佛聽到了那些先行者的腳步聲。”
展望未來,郭守敬望遠鏡團隊正持續推進技術升級,多項關鍵技術已實現從“追趕”到“突破”的跨越,實現國產化研制。以郭守敬望遠鏡作為中試平臺,團隊與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研發出適合光學望遠鏡使用的國產天文特種寬譜光纖,目前已完成實驗室測試和望遠鏡現場初步測試。
羅阿理表示,郭守敬望遠鏡的技術突破并非局限于天文領域,更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它不僅驗證了中國在主動光學系統、光纖定位控制系統等領域的自主研發能力,還帶動了國內高精度光學元件、精密機械制造、自主軟件算法等相關產業鏈的發展,為后續研制更大口徑、更高性能的天文望遠鏡積累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