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打破地域壁壘、破除市場藩籬的重要途徑,是促進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的重要手段,是充分釋放超大規模市場潛力、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流通體系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把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對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硬件和軟件建設、發展流通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完善流通領域制度規范和標準等作出了重要部署。這為更好建設現代流通體系、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現代流通網絡作為現代流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打通國內大循環堵點卡點的關鍵載體。一方面,以鐵路、公路、航空、港口等為代表的現代化基礎設施,有效縮短時空距離、降低流通成本,形成覆蓋全國的“大動脈”,能有力促進要素跨區域高效流動;另一方面,以數字化、智能化、平臺化為特征的流通新業態新模式,打通了流通末梢“毛細血管”,有助于實現供需精準匹配、資源優化配置。必須深刻認識“物暢其流”在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加快連接斷點、打通堵點,建設完善現代流通網絡,推動經濟循環暢通無阻,為更好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供支撐。
完善現代流通網絡意義重大
現代流通網絡由“戰略支點城市+骨干流通走廊”組成,在國民經濟循環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近年來,我國生產和消費的規模、結構與時空分布發生較大變化。加快形成高效暢通、內外聯通、安全互通的現代流通網絡,能夠發揮現代流通體系對商品和資源要素的規模化組織優勢,推進區域間流通設施網絡和組織運行方式協同發展,進而有效提升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促進國民經濟循環。
一是有效促進國民經濟循環。國民經濟循環包括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環節,現代流通網絡作為經濟循環的重要基礎,可以通過“通道+樞紐+網絡”的立體化布局,推動商品和服務高效流動。高速公路、鐵路、港口等骨干交通網絡和冷鏈、電商快遞、即時配送等專業化物流體系協同發力,能顯著消除時空錯配和環節冗余,提升信息傳遞的精準性與及時性。這不僅能有效避免因信息滯后導致的庫存積壓和供應鏈中斷等風險,而且能將生產端至消費端的時間壓縮至以“天”甚至“小時”計,使社會物流總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持續下降,加快提升流通現代化水平。
二是有效破除市場藩籬。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要求規則統一、設施聯通、競爭充分,然而現實中還存在諸多壁壘,進一步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仍是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加快構建現代流通網絡,能夠通過標準化、智慧化建設打破不同地域物理上的障礙,促進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順暢流動、優化配置;統一的流通標準和相關政策,也能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逐步營造跨區域、無差別的市場環境。
三是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社會物流成本水平是國民經濟發展質量和綜合競爭力的集中體現。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有利于商品和服務在各個環節更加順暢地流動,有利于打破產業間壁壘,有利于提高產品競爭力。同時要看到,社會物流成本不等于物流直接成本,而是指國民經濟各方面用于社會物流活動的各項費用支出。現代流通網絡通過優化流程、智慧調度等手段,能夠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以及交易成本,有力提升經濟運行效率。既可依托信息技術實現流程再造,實現倉儲、運輸、配送等環節無縫銜接與實時監控,又能依托新技術建設網絡貨運平臺,實現精準調度,避免資源錯配和運力浪費,同時推動制度創新與統一規則落地,減少因政策差異導致的額外成本。可以說,現代流通網絡不僅貫通物資人員流動,而且牽引著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的統一,是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有效打通超大規模市場堵點
暢通國內大循環、提升國內國際雙循環質量,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激活全局的關鍵突破口。現代流通網絡是加快市場一體化進程的重要支撐,以設施高標準聯通為基礎,以要素順暢流動、資源高效配置為核心,以統一的商品服務市場為目標,以市場監管公平統一為保障,著力打通超大規模市場目前存在的堵點卡點。
在推動設施高標準聯通上,現代流通網絡在硬件方面,能通過建設涵蓋高鐵、高速公路、港口群、航空貨運樞紐和物流節點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有效打通“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實現物流通道的全鏈條貫通;在軟件方面,能夠通過建立統一的物流信息標準和構建國家級物流大數據平臺,打破“信息孤島”,實現運輸狀態、庫存信息等關鍵數據的實時共享,顯著提升商品流通效率。
在推動要素順暢流動、資源高效配置上,現代流通網絡不僅承擔著商品流通的功能,而且是資本配置、技術擴散和數據流轉的重要載體。特別是物流節點發揮著資本配置和技術交易平臺的作用,數據能實時驅動資金流向和調整技術應用場景,整個網絡能夠在更大范圍、更高頻次、更細顆粒度上實現要素優化配置,推動資本增值、技術擴散、數據沉淀。
在推動建設統一的商品服務市場上,現代流通網絡能有力推動城鄉區域市場一體化。電商物流和冷鏈物流打破了地域限制,重塑了產銷格局,使商品能夠快速通達全國。標準化托盤、周轉箱和倉儲設施的推廣應用,推動實現不同地區物流作業的無縫銜接,減少了人為干預和資源損耗。物流環節的規則統一也成為市場一體化的重要基礎,既能提升流通效率,又能促進市場規則的一致性。
在推動市場監管公平統一上,現代流通網絡有效創新監管模式。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為商品賦予“數字身份證”,推動實現全鏈條溯源、信用評價、智能檢測。國家級物流大數據平臺有效整合運輸、倉儲、金融等數據,實時監測市場交易行為,能夠精準識別和處置市場違規現象,既防止“劣幣驅逐良幣”,又避免監管過度。
系統推進完善現代流通網絡
構建和完善現代流通網絡,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需從頂層設計、數智轉型、制度改革、企業培育等維度系統推進。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與規劃引領。堅持全國一盤棋,實現“全國一張網”布局,建立健全跨部門、跨區域的協同審批和聯合監管機制,制定全國統一的現代流通網絡建設標準和規范。推進區域協同共建,可考慮對物流樞紐、倉儲配送、冷鏈設施等關鍵節點實行統一立項、分省實施、聯合驗收,推動省際設施共建、數據共享、政策協同。同時,需壓實主體責任,重視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建設成效,重點補齊農產品上行“最先一公里”和工業品下行“最后一公里”的基礎設施短板,通過整合郵政、交通、商貿等資源,構建全域覆蓋、高效銜接的城鄉末端配送網絡,全面打通流通微循環。
二是推動數據要素創新應用。系統推動物聯網、北斗衛星導航、數字孿生等技術在物流倉儲、運輸配送、供應鏈管理等全鏈條的深度融合與應用,構建以車路協同、倉網聯動、云端決策為特征的智慧物流新范式。重點構建國家級物流大數據平臺,全面集成并實時采集跨地區、跨部門、跨企業的物流運行數據,促進數據互聯互通,建立健全共享機制。通過數據要素的有序流動與高效配置,實現物流全過程動態監控、智能調度與輔助決策,顯著提升流通體系整體效率與韌性。
三是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一個重要指向是系統破除行政性壟斷、區域壁壘和制度性障礙,全面提升資源配置效率。需進一步清理妨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推動跨區域協同監管,不斷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同時,大力推進物流技術、服務流程和管理標準的統一,推動重點領域的標準體系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形成可在全國復制推廣的制度創新和標準化實踐,不斷提升標準國際化水平,深化標準國際合作交流。
四是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流通企業。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其通過兼并重組、資源整合、模式創新,構建集采購、物流、銷售、金融服務于一體的供應鏈生態體系。積極促進各類企業聯合建設國際航空貨運樞紐、跨境電商運營中心等重要基礎設施,打造以“干線航線+關鍵樞紐+海外倉配”為支撐的全球物流網絡。深度融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框架,推動中國物流標準、技術解決方案以及高性能裝備“走出去”。
此外,還需布局建設一批“平急兩用”物流樞紐,建立極端情形下的應急響應聯動機制和資源調配機制,完善預案管理、運力儲備與跨區域協同保障相關機制,全面提升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的物資調運與供應鏈恢復能力。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魯 渤 作者系遼寧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大連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