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新余鄉村大地,到處都是清新悅目的新圖景。昔日承包價數十年不變的山地,如今在云端競價中溢價數倍;農民手中“沉睡”的產權,在規范透明的市場交易中煥發出真金白銀的價值……當地以一場深刻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改革,為盤活農村資源探索出一條解題之路。
長期以來,信息壁壘高筑、程序失范叢生、價值評估扭曲,困擾著很多地方的農村產權流轉。面對難題,新余的破局之道在于以“政府搭臺+市場唱戲”的智慧,構建貫通市縣鄉村的四級聯動交易體系,并以數字之力擊穿梗阻。
數字賦能,終使“深閨”資源得以面向廣闊市場。當渝水區第一宗土地交易在電子屏幕上經過34輪競價最終溢價超200%落槌時,變革的序幕已然拉開——區塊鏈確保全程可溯,智能匹配打破地域局限,村級信息員與數字平臺共同編織起覆蓋鄉土的交易網絡。
更深層的啟示,在于對公平與效率的精準平衡。一方面,政府以制度剛性筑牢交易公平底線。多部門協同監管、管理辦法明晰權責、清理規范合同堵塞漏洞。另一方面,善用市場之手激活價值潛能。巧妙引導集體資產入場交易,市場化競價吸引客商,交易全程曬在“陽光平臺”上。政府與市場的雙輪驅動,既守護了農民權益,更釋放了資源活力。
改革的生命力,終要落腳于鄉土發展的蓬勃圖景。產權流轉的活水正滋養著集體經濟的壯大、產業融合的深化、鄉村治理的優化,最終化為農民手中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規范高效的產權交易,確能實現經濟、產業、社會效益的“一石三鳥”。
制度創新為基、數字技術為翼、群眾受益為本,共同構成喚醒農村“沉睡”資產的改革“三角”,也是“管好用好農村資源資產”的解題思路。當產權在區塊鏈存證中明晰,交易在智能匹配中規范,價值在云端競價中彰顯,億萬農民手中沉睡的資源便能真正匯入鄉村全面振興的壯闊江河,激蕩出鄉村發展的持久動能。(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 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