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畝產622.4公斤,在鹽堿地種植條件下表現突出!”國慶假期后的第一個工作日,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建平鄉麗華家庭農場傳來水稻新品種“稻花香6號”專家測產好消息。
67歲的農場負責人毛印華對這個新品種十分滿意,“一公頃地的產量達9噸,比去年的品種增產1噸以上,明年一定多種這個品種。”他連聲感謝說,家里承包的鹽堿地改良成了高產田,多虧了省農科院專家們的幫助。
白城市地處吉林省西部,是東北蘇打鹽堿地的集中分布區。這種鹽堿地的主要成分為碳酸鈉和碳酸氫鈉,鹽堿并存,土壤極易板結,通透性差,養分貧瘠,重度蘇打鹽堿地往往寸草不生、飛鳥不落。黨的十八大以來,白城市抓住吉林省實施河湖連通工程等機遇,積極探索鹽堿地綜合治理途徑,取得積極成效。
毛印華于2015年4月來到建平鄉承包鹽堿地作改良,因為不得法,收糧寥寥,連續賠了3年錢。后來,他請來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駐鎮賚縣試驗基地的馬巍副研究員作指導,一家人認真學習水稻育苗和田間管理等技術,并認準省農科院推薦的耐鹽堿稻種,一步一步走出困境,實現連年豐收。“我家農場今年共種植水稻136公頃,估計能產糧250萬斤左右,又是一個豐收年。”毛印華說。
馬巍告訴記者,鹽堿地治理需因地制宜,對于白城市的蘇打鹽堿地,應通過培肥地力、以水壓鹽、選育耐鹽堿作物等多種方式綜合改良。多年來,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在鎮賚縣積極探索“以稻治堿”思路,選育出的吉粳816、吉粳830等耐鹽堿高品質水稻品種得到大面積推廣。
“我們家種的‘稻花香’系列,就是省農科院培育的、適合改良成‘熟地’的高產品種。”鎮賚縣大河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賈文艷說,她和老伴兒在鎮賚縣承包鹽堿地改良已有20年,目前經營著1200多公頃的鹽堿地水稻田。她說,今年白城市氣溫偏高,無霜期來得晚,水稻籽粒特別飽滿,特別是大面積試種了“稻花香6號”,抗倒伏,一公頃地打9噸糧肯定沒問題,“我們種出的‘稻花香’大米呈弱堿性,有利于促進人體酸堿平衡,每斤能賣到6元至16.5元不等,在杭州、成都等南方地區可受歡迎了”。
經歷了多年的鹽堿地改良,并與吉林省農科院等農業研究機構建立起密切聯系,賈文艷夫婦對鹽堿地改良越來越有信心。“我們已經吃到鹽堿地改良的甜頭了。我老伴兒現在經常說,現在要再給他一大片鹽堿地,無論鹽堿程度多重,他用3年時間就能將其變成好田。”賈文艷說。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近年來,鎮賚縣搶抓省內西部河湖連通工程實施機遇,建立起以嫩江為心臟,32條輸水渠道為動脈,9座提水泵為關節,四大水系串聯成江河互濟的大水網。此舉使全縣的水域面積從2017年9.52萬公頃快速增加到2025年10.13萬公頃,濕地恢復到20萬公頃,不僅大幅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更通過以水洗鹽壓堿,土壤鹽堿程度下降,有機質含量上升,有力促進了糧食生產。
鎮賚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索鳳林說,得益于河湖連通工程的實施和“以稻治堿”探索,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連年增加,今年達到292萬畝,比上年增加1.5萬畝,其中水田面積發展到155.9萬畝。“去年我們縣水稻產量20.6億斤,今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鎮賚縣作為‘吉林省水稻生產第一大縣’的地位將進一步鞏固。”索鳳林說。
不僅如此,鎮賚大米的品牌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2020年,鎮賚縣榮獲“中國弱堿地稻米之鄉”稱號;“鎮賚大米”2022年獲“吉林省著名商標”稱號,2023年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稱號,今年7月則入圍“吉林大米十大地理標志品牌”。
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鎮賚縣通過實施土地整治增加耕地6.64萬畝,其中水田5.51萬畝。該縣土地整理中心主任李洪成說,目前全縣還有包括鹽堿地在內的耕地后備資源存量面積81.36萬畝,預計其中可改良59萬畝,這將為吉林省“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工程提供有力支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的貢獻。(經濟日報記者 馬洪超 張 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