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來,內蒙古自治區緊緊圍繞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這一重要任務,持續提升耕地質量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從高標準農田的“精雕細琢”到鹽堿地的“破繭重生”,內蒙古的廣袤土地迸發新活力,為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筑牢根基。2024年,內蒙古糧食產量首次超過800億斤,達820.1億斤,居全國第六位。今年有望再獲豐收。
內蒙古積極探索現代化良田蝶變之路,把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建設農業強區的基礎性、先導性工程。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巴彥淖爾市積極推動一系列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舉措落地見效。在杭錦后旗蠻會鎮紅旗村,7000多畝高標準農田生機盎然。平整的機耕路、整齊的滴灌帶、清澈的蓄水池,構成了一幅現代化農業圖景。“今年雨水大,高標準農田最大的好處是排溝通暢,從小排溝到支溝再到總干渠,雨再大也不怕積水了,莊稼長得特別好。”紅旗村村民常友明嘗到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的好處。
小田變大田,配合北斗導航播種、水肥一體化等技術,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紅旗村黨支部書記嚴有德算了筆賬:“引進水肥一體化技術后,一個人能管1000來畝地,每畝節水160立方米,葵花畝均增產100斤,玉米增產100公斤,效益看得見摸得著。”
高標準農田讓規模化種植成為可能。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干召廟鎮農光村通過土地流轉,已形成1600畝洋蔥、1100畝西紅柿等作物的連片種植。今年,農光村集體收入預計達10萬元,實現農戶與集體的雙贏。“我把自家的土地流轉給村里的合作社,統一建設高標準農田,每畝地流轉費能拿1000多元。我再到合作社打工一天能掙200多元,現在收入比以前好多了。”農光村村民張麗萍說。
截至目前,巴彥淖爾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163.03萬畝,計劃2027年將灌區內符合條件的739.39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為促進農業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奠定基礎。從內蒙古全區來看,截至去年底,內蒙古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005萬畝。2025年全區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面積首次躍升全國第一,帶動全區耕地質量穩步提升。
面對鹽堿地這一“老大難”問題,內蒙古聚力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針對河套、西遼河、土默川等三大灌區不同鹽堿類型,分區分類開展鹽堿耕地改造提升。堅持“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探索工程改造基礎上的高效節水與調理劑協同改良模式,科學篩選適宜不同區域的耐鹽堿作物品種,因地制宜推廣鹽堿耕地綜合利用技術模式。
通遼市是農牧業大市,曾飽受鹽堿地的困擾。近年來,鹽堿地治理讓農牧民生產生活有了大的改觀。在通遼市科左中旗豐庫牧場荷葉花分場的羊草種子繁育基地,昔日的鹽堿地發生了驚人變化。過去,荷葉花分場因鹽堿化程度高,土地板結、肥力低下,普通牧草難以生長,土地利用率極低。內蒙古滿都呼草業有限公司通過科學的土壤改良措施,種植羊草、披堿草、沙打旺等,逐步改善了土壤結構和酸堿度。
“實施鹽堿地治理項目,特種牧草在鹽堿地上成功扎根生長,不僅改善了我們這里的生態環境,更成為農牧民增收的新引擎。企業收完草籽之后,農牧民還能把草打回去,既滿足了養殖需求,又能減少飼草費用的開支。”荷葉花分場黨支部副書記趙國山說。
在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萬畝鹽堿地改良示范基地,經智能化灌排一體節水控鹽項目改造后,臨河區烏蘭圖克鎮東濟村的3000多畝中重度鹽堿地變身良田。東濟村村委委員武振云告訴記者:“以前向日葵畝產才200多斤,今年向日葵出苗率85%以上,畝產預計能達到350斤,鹽堿地也能豐產豐收。”截至目前,巴彥淖爾市652.23萬畝鹽堿地已改良192.4萬畝,占總面積的三成,畝均增產10%。
“十四五”時期,內蒙古統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已完成鹽堿地改造提升240萬畝。積極推進鹽堿地農牧業產業鏈培育和價值鏈提升,助力內蒙古成功入選全國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打造五原縣鹽堿地向日葵、烏拉特前旗食用菌等農業產業園,帶動鹽堿地特色農業向產業化、高效益方向發展。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廳長郭占江表示,內蒙古錨定高質量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目標,將加大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力度;啟動自治區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建立健全高標準農田長效管護機制;有序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分區探索總結改造提升模式;大力推進節水農業,讓有限的土地產出更大效益,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經濟日報記者 吳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