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防范和打擊非法金融活動部際聯席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要求整治利用APP開展非法金融活動問題,更好守護老百姓“錢袋子”。
非法金融活動是指未經金融管理部門依法許可或者違反國家金融管理規定,實質從事貨幣、支付、外匯等各類金融業務活動的行為。近年來,非法金融活動形式日益多樣化,手段不斷翻新,不法分子利用高額回報、快速獲利等噱頭,吸引公眾參與非法集資、金融傳銷等活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李廣子表示,近年來,從傳統的傳銷、非法集資到借助互聯網方式進行傳播的虛擬貨幣詐騙、“套路貸”、虛假投資平臺等,非法金融活動屢見不鮮,偽裝性、迷惑性不斷增強,對消費者特別是部分風險識別能力較差的弱勢群體造成較為嚴重的經濟損失,甚至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非法金融活動對個人和社會危害很大。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甘肅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參與者將承受經濟損失,嚴重者甚至傾家蕩產、血本無歸;非法金融活動嚴重擾亂正常的經濟、金融秩序,加劇社會不穩定因素,甚至導致金融資源的錯配,阻礙經濟的正常發展。
為遏制非法金融活動蔓延,今年以來,多地金融監管部門通過發布相關風險提示、典型案例等形式,引導銀行機構開展一系列活動,幫助金融消費者精準識別非法金融活動風險。在浙江,銀行機構聯合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嘉北街道金都社區,積極向群眾普及金融知識,防范非法金融活動,更好守護老百姓“錢袋子”。
接下來,引導群眾遠離非法金融活動,還應發揮金融教育預防性保護作用,提高警惕、理性投資,增強風險防范意識。今年以來,金融監管部門積極部署開展打擊非法金融活動,聯合多部門啟動了2025年金融教育宣傳周活動,防范非法集資、網絡金融詐騙等,持續守護群眾財產安全與合法權益。
從消費者自身來說,需要提高防范意識。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兼會長許澤瑋表示,金融消費者需樹立主動防范意識,既要通過了解基礎金融知識和產品,認清非法金融行為的欺詐本質;更要保持警惕,堅守“不輕信、不透露、不轉賬”的底線,并付諸行動,開展一切金融業務務必通過持牌正規機構進行,避免陷入相關陷阱,影響個人征信,甚至承擔法律責任。(經濟日報記者 王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