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硬聯通到“軟硬雙通”,從項目合作到產業生態共建,從經濟導向到多目標協同的多維升級……這些年,共建“一帶一路”與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潮流相契合,彰顯了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擔當。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近5年來,基礎設施硬聯通與規則標準軟聯通協同發力,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10萬列,中國已與69個國家和組織簽署113份標準化合作文件。產業生態共建成效顯著,以產業園區為載體的平臺產業生態日趨完善。多目標協同落地生根,中老鐵路、黑山莫茹拉風電場等一批標桿項目通過經濟賦能、環境改善與社會發展協同推進,生動詮釋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多目標平衡實踐。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離不開政策創新賦能。2022年我國《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鼓勵企業以超越東道國的嚴格環境標準開展經貿活動,讓綠色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底色。2024年《關于數字貿易改革創新發展的意見》對數據跨境流動便利化的推動,帶動了共建國家的產業數字化轉型。
也要看到,共建“一帶一路”在向高質量躍升的過程中仍面臨部分結構性短板。在“軟硬雙通”上,各國規則標準的碎片化依然明顯,綠色認證、跨境數據流動等軟聯通明顯滯后于基礎設施硬聯通。在產業生態共建上,部分共建國家本土化配套率偏低,產業鏈協同效應有限。在多目標協同上,綠色轉型的成本與融資困境、部分民生項目與當地需求的錯配、潛在生態風險的壓力依然對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帶來挑戰。
在產業層面,應聚焦數字經貿、綠色發展等關鍵領域,聯合各國共同制定統一規范,推動建立“一帶一路”規則標準互認聯盟,加強各國在軟聯通上的協調。圍繞“一帶一路”產業生態建設形成常態化跨國協同機制,通過亞投行、新開發銀行等多邊金融機構及絲路基金等區域專項基金,加大對合作園區“上下游配套+產學研聯動”生態的融資支持,推動光伏、儲能、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集群出海,推廣“班列+園區+電商”模式與“數智+綠色”路徑相融合的發展架構,促進產業生態深度重構。通過共建國家的政策協調,提升綠色低碳、民生效益在項目評估體系中的權重,增強融資工具的綠色屬性和普惠屬性。
企業層面,應盡早完成從“走出去”到“融進去”的轉變,優勢企業應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助力中國與共建國家的標準對接,可借助“絲路電商”等合作機制拓展市場,推動產品標準互認。擁有豐富園區運營經驗的企業應加大對“一帶一路”方向的布局,助力形成產業新生態。在企業本土化過程中,鼓勵形成“魯班工坊+企業”的新模式,滿足企業對職業技能人才的需求。將高水平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視為核心競爭優勢,積極響應“超越東道國原則”。
消費者層面,以數字消費聯通為軟聯通重點,將數字支付與人民幣國際化相結合,擴大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場景,適時推廣“數字人民幣+跨境電商”模式試點。對購買綠色產品的消費者給予政策優惠,通過“絲路電商”直播帶貨等模式助力共建國家特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以消費端綠色轉型促進“一帶一路”產業生態重塑。深化“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傳播共商共建共享理念,關注面向“Z世代”等新型世代的消費體驗,使消費更具包容性、普惠性。(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黃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