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百萬騎手補貼養老保險?這個聽起來很重要但又很費錢的計劃,正在變為現實。從11月開始,美團將為全國騎手提供養老保險補貼。只要近6個月內有3個月在平臺收入達到當地社保繳費基數,騎手就可以自主購買養老保險,平臺補貼一半費用。
以北京為例,社保最低繳納基數為7162元,養老保險一個月交1432.4元,平臺補貼716.2元,騎手自己交716.2元。在平臺協助下,騎手于月底繳納社保,最快在下個月首周補貼就能自動到賬,騎手無需提交申請材料。
這不是美團一家的“獨角戲”。今年以來,京東為全職騎手繳納社保,餓了么在多地試點推進,但美團率先推出騎手社保“全國版”,則是邁出了標志性的一步。
給騎手上社保,為什么這么要緊?騎手大多來自農村,有新農合,看病問題不大。但如果他們一直沒有養老保險,年輕時身體好,能掙錢,但等老了、干不動了,便會出現養老問題。我國有比較健全的兜底救助體系,可這個體系兜不住如此海量的“底”。所以,把養老保險為他們配上,讓他們的晚年多一份保障。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為騎手繳納社保,遠比想象中復雜。
你或許想不到,僅美團平臺上,有接單記錄的騎手就超過700萬人。其中,只有約10%是全年奔跑的全職騎手,近一半人一年跑單不到30天。不少人把送外賣當作“過渡站”,今天在美團,明天跑餓了么,晚上還可能接個閃送。而且,騎手中八成以上是外來務工人員,跑幾個月換一個地方是常態。
這就帶來一連串問題:他們的社保該在哪個平臺交?是回老家交,還是在工作地交?如果不在這個城市干了,回老家怎么轉接?
比制度障礙更棘手的,是騎手的現實選擇。很多騎手覺得,幾十年后的社保意義不大,他們更想現在多賺點錢。當眼前的房租、孩子的學費都等著用錢時,未來的養老確實顯得遙遠。
對企業而言,這同樣是筆“天文賬”。即便只是補貼,每年幾十億元支出也絕非小數目。
既然如此,平臺為何還要推進?
一方面,這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今年“外賣大戰”開打,運力成了比補貼更關鍵的籌碼。用餐高峰時,“半小時達”和“兩小時無人接單”的體驗天壤之別。社保補貼成了留住騎手、鎖定運力的“穩定器”。
另一方面,這源于國家政策的引導與監管的持續推進。人社部、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近年來持續推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各地也陸續出臺配套政策,為平臺企業探索社保路徑提供了清晰的制度框架。提高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參保率,仍是“十五五”時期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市場與監管的雙重推動下,平臺找到了務實路徑。比如美團的方案是“騎手自愿繳,平臺補一半”。從試點情況看,這種設計既尊重了騎手意愿,又降低了參保門檻,那種“錯過補貼就虧了”的心理效應也撬動了騎手的參保意愿。
讓平臺經濟承載更多民生溫度,這不是“要不要”的選擇題,而是“要辦好”的必答題。當經濟發展的車輪滾滾向前,托起那些默默推動車輪的人,不僅關乎公平正義,更關乎可持續發展。騎手社保“全國版”的落地只是一個開始,期待更多平臺加入這一溫暖的行動。(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