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網信辦近期開展為期2個月的“清朗·整治惡意挑動負面情緒問題”專項行動,加強排查處置,堵塞問題漏洞,旨在營造良好網絡生態,在網絡上引起積極反響。
此次專項行動的重要突破在于,在聚焦打擊違法行為的同時,更加強調綜合整治。“不違法”不再是網絡治理的終點,而是健康網絡生態建設的起點。
長期以來,網絡上惡意挑動負面情緒的內容屢禁不止,令廣大網民不堪其擾。這類惡意信息與負面情緒不僅存在于短視頻、直播、短劇等顯性內容載體中,更藏身于彈幕、評論區、表情包等日常互動環節,滲透在網絡社交的細微之處。部分平臺依托算法推薦,用負面情緒營造信息繭房以鎖定用戶,使用戶陷入越憤怒越沉迷、越沉迷越推送的機制中。在這一過程中,情緒不再服務于個人表達,而成為鎖定用戶、放大流量的工具。
相較于事實和邏輯,情緒天然具有更強的傳染性。在流量驅動下,一些內容生產者、平臺運營者刻意將普通信息包裝成爭議性內容,人為制造憤怒、焦慮與失落。這類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表達,往往會讓網民忽略對事實的驗證和對邏輯的質疑,并形成廣泛傳播。有觀點認為,網絡空間可以是一個解壓閥,但研究表明,持續瀏覽負面內容,非但不能緩解壓力,反而會加劇負面情緒,形成惡性循環。更重要的是,這些情緒多是被刻意制造、放大并用于牟利的“情緒商品”。放任惡意挑動負面情緒問題泛濫,或將導致人們對現實社會產生疏離感和不信任感,進而影響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個真正清朗、健康的網絡空間,既要依法剔除有害信息,守住法律底線;更需要網絡平臺、內容生產者、網民等多方主體協同發力,主動擁抱健康向上的價值導向與網絡文化。為此,要優化推薦機制,強化內容審核,對不良傾向及時糾偏,積極推廣具有建設性的內容,塑造以正能量為導向的網絡氛圍。唯有多方協同、綜合施策,將正能量導向融入網絡治理各環節,才能讓網絡空間真正成為促進社會和諧、推動文明進步的重要平臺。(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