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1月4日電 題:拆解6.0版義烏底層發展邏輯
新華社記者魏董華、張璇、任軍
隨著第六代市場全球數貿中心開業,被譽為“世界超市”的義烏更新至6.0版。穿行在義烏國際商貿城迷宮般的通道,人們不禁要問:義烏哪些在變?哪些不變?底層發展邏輯是什么?
變化是多維度且深刻的。
——貿易形態變了。
在義烏國際商貿城,一位“90后”店主剛用西班牙語結束一場跨境直播。過去的義烏商人,很多是“守株待兔”式的“坐商”,等客上門,現在他們每天通過鏡頭直面全球消費者。如今,商貿城里,隨處可見直播基地和跨境電商服務商的招牌。
從“坐商”到“云商”,貿易形態的革命靜水流深。其動力,一方面來自商戶的自發轉向,另一方面則得益于市場本身的數字化躍遷。新近啟用的全球數貿中心,正推動AI加速成為萬千商戶的新“伙計”。
義烏國際商貿城推出的AI設計、視頻翻譯等13項AI應用正全面賦能上萬戶商戶。一家飾品店的新品開發效率通過AI賦能提升了3倍。截至目前,世界義烏商貿大模型注冊用戶超3萬人,AI產品調用量突破10億次。
——產品目標變了。
曾經,“薄利多銷”是義烏的標簽;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商戶意識到,僅靠價格戰沒有未來。他們開始注重設計、研發和品牌,甚至與下游客戶共同開發產品。
在全球數貿中心,來自印度、也門等國家的客商對“中國制造”的無人機、機器狗、機械外骨骼裝備分外感興趣。外商普遍反映,不管是傳統的拳頭產品如玩具、珠寶等,還是最新爆款無人機或者智能裝備,義烏商品的質量都在發生質的提升。
一個鑰匙扣,可能集成了U盤和LED燈;一個看似普通的玩偶,可能有著與人智能互動的隱藏功能……從“制造”向“智造”的躍遷,從“薄利多銷”走向“價值共創”,義烏正追求更高的產品附加值。
——在全球市場的角色變了。
隨著“義新歐”中歐班列呼嘯往來,義烏不再僅僅是中國商品走向世界的起點,更成為“一帶一路”上重要的物流樞紐和全球貿易的調度中心之一。
從“中國貨倉”到“全球節點”,市場的邊界在重塑。“義新歐”中歐班列今年前三季度開行量同比增長18.3%,陸上、海上、網上、空中四條通道的打通,讓義烏這座內陸城市與世界緊密相連。
與此同時,義烏內在的根基和“靈魂”沒變。
首先,歷久彌堅的商業基因不變。
不論是用AI工具跟外商談判的“義烏老板娘”,還是舉著手機直播的“創二代”,義烏商人永遠保持對市場風云的敏銳把握,不放過任何風吹草動、蛛絲馬跡。
當拉布布在全球掀起熱潮時,義烏圍繞“給娃娃換裝”的生意迅速崛起;當一部韓劇熱播,“義烏老板娘”快速捕捉到劇中“捕夢網”這一手工藝品的潛在商機;距離2026美加墨世界杯開幕尚有時日,相關周邊產品已源源不斷發往美洲……
“走一步,看百步”,這種見微知著的能力,讓義烏永遠能在全球需求的細微漣漪中把握先機。
其次,分工協作與柔性供應鏈不變。
在宏盛玩具店鋪,來自沙特和烏茲別克斯坦的客商正為娃娃的服飾款式與老板娘孫麗娟熱烈討論。“如果不是定制款,三天就能交貨。”她道出了義烏的另一個不變優勢。
商貿城里的每一個攤位,背后都可能依托著一個精干而靈活的“隱形”生產體系。一個新產品,從創意到打樣,再到大規模鋪貨,通常幾天就能搞定。一個電話,所需配件當天配齊。這種“螞蟻雄兵”式的協作網絡,是“有效市場”高效配置資源的生動詮釋。
尤為重要的是,義烏政府積極有為的服務意識不變。
當走街串巷的敲糖人,用撥浪鼓搖醒了沉睡的市場;當第一塊紅布在第一代市場湖清門貨場鋪開,義烏政府始終順勢而為,從“允許農民經商”,頂住壓力“放水養魚”,到如今開行“義新歐”中歐班列、打造“義支付”跨境結算體系、搭建全球數貿中心,政府的初心與角色始終不變——把舞臺搭建得堅實、把服務落實得更扎實,讓市場經營主體心無旁騖地努力奮斗。
政府不搶跑,也不缺位,而是努力搭好臺、立好規、服好務,通過前瞻性的規劃、基礎設施投入和政策供給,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充分尊重市場經營主體,把他們的痛點、難點,作為改進工作的重點、焦點。
義烏,認識中國經濟韌性與活力的典型樣本,彰顯中國經濟破浪前行的信心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