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優質生活空間,是《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的一項全新表述。要順應這一概念,努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實現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鄉村是城市建成區以外兼具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地域綜合體,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后院”。農業農村的穩定發展,如同深扎于神州大地的根系,為中國這棵參天大樹輸送著不竭的養分與活力。抖音平臺最新數據顯示,近一年有13.6億條鄉村短視頻記錄著多彩的農家生活,見證著鄉村的蓬勃生長。與短視頻一同“飛”出大山的,還有百億單“土特產”。
回首過去5年,鄉村振興全面推進。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這是產業振興。成風化人、塑形鑄魂,這是文化振興。村落煥彩、鄉愁可寄,這是生態振興。大展才華、大顯身手,這是人才振興。有凝聚力、有戰斗力,這是組織振興。如今,站在新起點上,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一項任務更加清晰,那就是創造鄉村優質生活空間。
“村BA”“村超”“村晚”“村舞”何以火爆出圈?關鍵是讀懂了鄉村的要義,理解了鄉村空間的內涵。鄉村既是農民群眾的美好家園,也是很多市民向往的樂園,不僅具有農業生產功能,而且具有生活棲居、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特有功能。鄉村發展建設治理,就要深入挖掘和發揮鄉村的這些特有價值。從各地實際和農民需求出發,逐步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
創造鄉村優質生活空間,也為產業發展筑牢了根基。生產、生活、生態、文化功能很多時候是相融共生的。鄉村建設的很多領域,既是生活空間,也是生產空間;很多舉措既有利于生產,也有利于生活。比如,做好農文旅體資源的利用轉化,充分發揮景區帶動、節慶拉動、文旅互動的輻射效應,村莊人氣旺了、百姓生活美了。可見,創造鄉村優質生活空間,不僅能讓農民樂享高品質生活,也能開拓鄉村消費新空間,促進城鄉經濟循環和鄉村產業升級。
鄉村是億萬人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要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發展。統籌生產空間與生活空間,要認識到,倘若腰包不鼓,何談優質生活。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發展縣域富民鄉村產業,讓鄉親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生活才能芝麻開花節節高。統籌生態空間與生活空間,要認識到,倘若環境臟亂,何談優質生活。家在青山綠水間,人居詩情畫意中,任誰都高興。應持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以釘釘子精神解決好農村改廁、垃圾圍村等問題。
創造鄉村優質生活空間離不開對鄉村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在鄉村發展諸多因素中,人口是關鍵變量。人口流出情況、返鄉概率高低、各類人才培育,將深刻影響農業經營規模和村落布局優化進程。針對農村人口變化和村莊分化新趨勢,應前瞻性規劃不同類型村莊建設思路和優先序,統籌可及性與配置效率,推動縣域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建設管護,優化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
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是城鄉差距的突出體現,也是鄉村要加快補齊的突出短板。這幾年,農村廁所和供水等基礎設施明顯改善,醫療和教育等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高,特別是城鄉交通和通信聯通性前所未有提高,大家感受到鄉村更有吸引力了。今后在公共服務方面,尤其要強化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探索適宜的養老服務供給方式,引導支持農村老年助餐和互助服務,探索醫養結合發展模式。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城鄉各美其美。要讓鄉村在現代化進程中既守住鄉愁,又握緊未來。(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