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關乎中國式現代化戰略全局。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考察時指出,把祖國北疆這道萬里綠色屏障構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設美麗中國上取得更大成就。兩年來,巴彥淖爾市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扎實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為筑牢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貢獻力量。
夯實綠色發展底座。要堅持系統觀念,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地處黃河“幾字彎”頂部的巴彥淖爾市,幾十年來接續防沙治沙,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轉變;嚴格“四水四定”,即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用好黃河水,保護“黃河之腎”烏梁素海,繪就了“塞上江南”美麗畫卷。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建設,關乎百姓福祉,關乎安全穩定,更關乎長遠發展。要進一步堅守生態保護紅線,倡導綠色發展,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之路,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
培育特色富民產業。河套地區條件得天獨厚,雖然不缺水,但也要節約水資源,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和節水產業,不能搞大水漫灌。巴彥淖爾統籌“地水種、糧肉奶”,推動現代農牧業發展取得新成效,農牧業全產業鏈產值突破900億元。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550萬畝以上,產量穩定在58億斤以上。大力發展葵花、甜瓜、辣椒、肉羊產業,當地農牧民通過種植“致富花”“致富瓜”“致富椒”、養殖“致富羊”,實現勤勞致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擁有獨特的資源優勢,但也面臨底子薄、人才外流等現實困境。要打破“等靠要”思維,結合地域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激發經濟發展活力,實現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精神富足。
推動民族團結進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在內蒙古,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巴彥淖爾創新開展“籽籽相擁·同心筑夢‘十個一’主線工程”,實施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千百工程”和“邊境石榴籽家園建設”工程,構筑共同富?!靶腋<覉@”。邊疆地區仍要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民族團結進步。
近年來,內蒙古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凝心聚力辦好“兩件大事”。內蒙古以治沙和節水為牽引,全力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優化調整產業布局,加快構建優勢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努力把農牧業打造成現代化大產業,加快建設現代化新農村新牧區;以北疆文化建設提升行動為引領,把文旅業打造成支柱產業……內蒙古全力以赴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
展望“十五五”,邊疆民族地區發展前景廣闊、潛力巨大,要激活邊疆民族地區“造血”功能,增強內生動力,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通過西部大開發、東西部協作、京蒙協作等戰略機制,為邊疆民族地區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經濟日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