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物貿易規模連續跨過5萬億美元、6萬億美元兩個臺階,服務貿易規模首破1萬億美元,貿易強國建設步伐加快,外貿韌性和抗沖擊能力顯著提升……同時,中國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為維護國際經濟秩序和治理體系作出重要貢獻。
“十四五”期間,我國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更加注重自主創新,更加注重高質量發展,牢牢把握發展和安全的主動權,開創開放合作、包容普惠、共享共贏的國際貿易新局面。
逆勢增長彰顯強大韌性
“十四五”期間,面對外貿承受的壓力,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多次果斷出臺穩外貿政策,各方齊心協力,外貿在“風高浪急”的情況下逆勢增長,貿易強國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貿易大國地位鞏固,主動擴大進口彰顯大國擔當。
——規模優勢進一步夯實。2024年,中國貨物貿易規模達6.16萬億美元,較“十三五”末的2020年增長32.4%,連續8年穩居全球第一。在服務貿易方面,服務貿易規模首破1萬億美元,居全球第二位。
——貿易合作惠及世界。中國是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不僅為全球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也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穩定提供保障,以實際行動支持多邊貿易體制,推動貿易自由化便利化。
——大市場機遇全球共享。2024年我國進口增長2.3%,創歷史新高,連續16年保持全球第二大進口國地位。積極擴大進口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主動擔當。我國主動對所有已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實施100%稅目產品零關稅,通過商簽協定對53個非洲建交國實施零關稅。同時,中國繼續發揮進博會、消博會以及廣交會這些重要展會平臺的促進作用,推動培育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不斷提升進口貿易便利化水平。
貿易強國建設步伐加快,數智化賦能服務貿易新優勢。
——貨物貿易優化升級。中國外貿的“含新量”持續攀升——新產品加速“出海”、新業態蓬勃發展、新品牌閃耀國際舞臺。2024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占比提升至59.4%,汽車出口首次突破600萬輛。儲能產品、智能家居等綠色低碳、智能化、數字化產品出口快速增長,紡織服裝等傳統優勢產品更加注重品牌驅動和技術賦能。外貿新業態潛力持續釋放,2024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約2.7萬億元,比2020年增長67%。
——服務貿易創新提升。我國首次對跨境服務貿易實施負面清單管理,2024年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額比2020年增長38%。創新發展數字貿易,完善數字貿易支持政策,高水平建設一批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2024年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進出口額比2020年增長近四成。
“十四五”期間,我國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主動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推動貿易規模穩定、結構優化、質量提高,加快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
“強筋健骨”完善流通體系
“對外貿易是我國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是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樞紐。”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表示。加快貿易強國建設,不僅應做到貿易強、投資強,也應做到市場強、產業強。“十四五”期間,我國推動對外貿易平衡發展,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不斷提升全球配置資源能力。
流通聯接生產和消費、內貿和外貿、線上和線下,是經濟的“筋絡”和“血脈”。
“十四五”期間,我國商貿流通格局“一升一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看“升”,2024年我國批發零售業增加值13.8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40%,占GDP的比重超過1/10,創歷史新高。批發零售等流通主體做大做強,提高了我國現代流通運行的質量和效率。看“降”,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從5年前的14.7%降至14.1%,重點企業綜合物流成本降低10%。社會物流成本穩步下降,使得實體經濟“筋絡”更加暢通。
“十四五”以來,我國以現代供應鏈為牽引、批發零售業高質量發展為主線,推動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取得積極成效;著力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推動構建更加緊密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伙伴關系。
當前,個別國家嚴重損害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阻礙了各國共同發展。對此,中國正以科技創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最佳應用場景,推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在質量、效率和動力上不斷邁上新臺階。
展現數字化突破的中國擔當。我國秉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理念,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數字絲綢之路”、電子商務合作諒解備忘錄,提出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牽頭發起《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倡議》《全球數據安全倡議》,助力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融合發展。
貢獻智能化發展的中國智慧。我國堅持開放共享、智能平權,積極開展人工智能國際合作,幫助世界各國特別是全球南方國家加強能力建設,發布《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動計劃》,倡議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組織,為全球共享智能紅利、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創新合作作出積極貢獻。
推動綠色化轉型的中國行動。我國構建了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綠色能源項目合作,積極支持優質綠色技術和產品自由流通,為世界提供80%以上的光伏組件和70%的風電裝備,推動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別下降超60%和80%。
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
“十四五”期間,全球治理經歷重構,國際經濟秩序和治理體系面臨嚴重沖擊,對此,中國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推動多邊合作和區域合作“兩個輪子”一起轉。
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李成鋼表示,在多邊合作層面,中國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全面深入參與世貿組織改革,捍衛世貿組織的權威性。中國努力增強世貿組織的有效性,引領推動達成了投資便利化協定、電子商務協定等高水平經貿協定。中國還深度參與貿易環境、發展等議題磋商,推動國際經貿規則與時俱進;建設性參與G20、金磚國家峰會等多邊機制的合作,始終把發展置于國際經貿議程的中心地位。
在區域合作層面,中國穩步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
一方面,“朋友圈”越來越大。中國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簽署生效,使之成為全球經貿規模最大、涵蓋人口最多的自貿區。2025年,中國完成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的談判,與非洲31個國家簽署共同發展經濟伙伴關系框架協定。
另一方面,開放水平越來越高。中國正式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高標準協定,推動服務貿易和投資談判進入負面清單時代,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新領域的規則已經成為我國自貿談判中的“標配”。
2024年,中國向自貿伙伴的出口達10.06萬億元,同比增長7.6%;從自貿伙伴的進口達9.01萬億元,同比增長4.1%,均高于我國同期整體進出口增速。
貿易強國應是國際經貿合作的重要引領者、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參與者。“十四五”期間,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在經貿領域取得豐碩成果。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一道,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推動經貿領域的務實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實現了互利共贏,為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貿易投資不斷深化,產供鏈聯系更加緊密。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貨物貿易從2021年的2.7萬億美元增至2024年的3.1萬億美元,年均增長4.7%,占整體貿易的比重由45.3%提高至50.7%。(經濟日報記者 馮其予 賴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