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和信息化部等7部門日前印發《深入推動服務型制造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8年)》(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到2028年,服務型制造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方案》將打造服務型制造升級版,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壯大新質生產力,塑造制造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服務型制造并非簡單的“制造+服務”。顧名思義,服務型制造是制造與服務深度融合的新型產業形態。核心在于把服務深度融入制造業產品全生命周期和各環節,延伸產業鏈,重塑價值鏈,構建新生態。以制造為服務提供載體,以服務為制造創造新的價值增長點,不僅賣產品,還要賣服務,關注點從造得好轉向用得好、價值高。當今世界,制造業的競爭已不再是單一產品的競爭,而是整個價值鏈和生態系統的競爭,服務型制造正是其中的重要抓手。
服務型制造的典型特點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與傳統制造先造產品再找市場不同,服務型制造從需求端反向驅動設計、生產與服務的協同。比如,前期通過調研甚至與消費者共同合作,挖掘潛在需求,根據用戶喜好設計產品、方案;中期圍繞用戶使用痛點提供配套服務,動態調整服務;后期基于用戶反饋持續優化服務,把一次性買賣變成長期服務。這種需求牽引模式,既讓產品更好用,又能通過定制化服務提升客戶黏性,有助于制造業突破同質化競爭,提升附加值。
怎樣算具有中國特色的服務型制造體系?最突出的是以數智技術為支撐。中國制造業具有規模大、門類全但發展水平不均衡的鮮明特點,傳統制造模式中存在供需錯配、效率偏低、服務滯后等問題,而數智技術恰恰能破解這些痛點。中國在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數智領域已形成先發優勢,為服務型制造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基礎,并且已實現全鏈條、多領域融合應用。要把數智技術作為服務型制造的發展底座,加強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深化“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按需布局算力基礎設施,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服務型制造融合創新。
共享制造是典型模式之一。共享制造是基于共享經濟的制造模式,通過互聯網平臺整合制造業閑置資源。顯然,這正是數智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的產物,具備有力的技術支撐。中國是制造大國,存在大量的生產設備、產能等,有可以共享的資源。在我國制造業中,中小企業占比很大,面臨資金、技術、設備等方面限制。共享制造平臺為其提供了一個低成本獲取資源、技術的途徑,讓更多中小企業能參與到高端制造業中來,分享行業發展紅利。中國還擁有超大規模市場,消費者需求多樣化、個性化,共享制造能更好滿足這些需求,并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柔性。
關鍵在于立足本土需求與特色。發展服務型制造,核心是錨定本土市場需求、用好基礎優勢,脫離這一根本容易陷入水土不服。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區域產業基礎、市場需求差異顯著。比如,長三角可聚焦高端裝備的全生命周期服務,適配智能制造升級需求;珠三角可依托電子信息產業優勢,拓展定制化研發;中西部則可圍繞傳統制造業,發力數字化改造。鼓勵各地聚焦特色優勢產業,發揮自主創新優勢,打造出更多服務型制造創新發展高地。
具有中國特色的服務型制造,也應是具有世界水平的服務型制造。扎根于中國完善的工業體系,借助龐大的國內市場,著眼于全球價值鏈上游競爭,服務型制造將重塑中國制造新優勢。(作者:黃鑫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