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里回來了年輕人。眼下,社交平臺上有不少年輕人分享自己在鄉村搞種養、辦民宿、開直播的日常,“不做白領做綠領”正成為當下青年的一種新選擇。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返鄉創業人數累計超過1430萬人。
人才之路千萬條,鄉村創業是一條。最近幾年,返鄉創業人數越來越多,領域越來越廣,起點也越來越高。領域上,從傳統種植、養殖向農產品加工流通、休閑旅游、電子商務等延伸。之前一些城里獨有的業態類型,在農村也大量出現。今年1月份至6月份,全國農村和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6.2%和7%,涉農電商紅火的背后就有不少青年的參與。年紀輕、學歷高、善創新已成為返鄉青年的一大特點。
鄉村全面振興戰略實施之前,由于城市的虹吸效應,農村長期缺能人、缺活力,集中表現為青年大多想著出去。那時,很多青年心里只有一個方向——到城市,越大越好,覺得城市才代表著財富和機遇。工業化城鎮化大潮下,很多因素對青年離農產生影響。例如,農業平均收入水平遠低于其他行業,鄉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遠不如城市。青年進城是一種趨勢性現象,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鄉村始終是數億人的生產生活之地,總不能任其衰落。
鄉村需要年輕人,有效吸引青年是鄉村全面振興成效的重要指標。有了青年的加入,很多鄉村變得不一樣了,種地有了科技味,業態有了時代感,鄉村的“氣質”更佳。見過世面的青年回鄉創業,既放飛夢想,又造福一方,既有利于解決誰來種地、誰來務農的難題,又有利于緩解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農村三留守等問題。當然,城鄉融合背景下,他們既可以返鄉,還可以再進城。
從過去競相“跳農門”、爭去遠方,到如今有選擇地返鄉創業、就地就近,原因何在?隨著鄉村全面振興不斷推進,農業農村今非昔比,生產條件不斷改善、設施短板加快補齊。新一代青年有追求新鮮感的闖勁和自我實現的期許,想法也有了改變,“只要能成就自我,何必在乎城鄉。城里競爭激烈,農村是新賽道,既然有機會,為何不回來”。可見,青年返鄉創業有政策感召和鄉土情節,也有市場驅動和產業吸引。
其實,鄉村需要各類人才,不只是青年。農民是鄉村建設的主體,但只是依靠留守農民,已無法適應鄉村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必須注入新鮮血液。鼓勵返鄉入鄉創業,不能搞學歷歧視,不能搞專業排斥,要讓有志于農業農村發展的各界人士都參與進來。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幫助他們解決后顧之憂,讓企業家愿意回鄉投資、讓農民工有條件就地就業、讓大學生有動力回鄉創業、讓退休人員有機會發揮余熱。
創業創新本不易,返鄉創業更不易。栽下梧桐樹,才能引回“金鳳凰”。對地方來說,吸引能人回鄉入鄉,要做好公共服務,穩定大家預期。在浙江省舟山市,“沒圍墻的鄉村創業園”成網紅,主打“創業園區無圍墻、創業項目無邊界、創業政策無差異、創業服務無盲區”。各地應進一步支持農村公共服務,持續改善村容村貌,優化農村營商環境,給創新創業提供好土壤。
當前,鄉村人才和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已經初步形成,這扭轉了此前鄉村“人才失血”的困境。不過,鄉村人才振興是個長期的漸進過程。要讓農村的產業留住人、讓農村的機會吸引人,使得他們務農有尊嚴、干事有平臺、成功有褒獎、失敗有保障。(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
(責任編輯:馮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