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美國發布多項經濟數據,有關指標走勢向好。不過,“亮眼”的經濟成績單卻并未換來資本市場積極回應,美股市場應聲回落。美國“經濟向好、股市反跌”的反常現象,折射出美國市場投資者已不再單純關注經濟基本面,而是更聚焦于美國經濟數據背后隱含的貨幣政策約束與長期風險。
當地時間9月25日,美國商務部公布最終修正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按年率計算增長3.8%,較此前公布的修正數據上調0.5個百分點,高于市場普遍預期。這也是2023年三季度以來最快的季度增速。其中,作為經濟增長核心引擎的消費者支出,其增速從此前的1.6%上調至2.5%。就業指標也出現好轉。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截至9月20日當周,經季節調整的首次失業救濟申請人數減少1.4萬人,降至21.8萬人,為7月以來最低水平,遠低于此前市場預期的23.5萬人。不過,經濟數據向好卻引起美國市場不安,美股三大指數當天跌至一周低點,均回吐了美聯儲9月議息會議后的漲幅。
市場產生負面反應的重要原因在于對美聯儲政策路徑的擔憂。盡管美聯儲于9月19日宣布降息25個基點,但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會后強調,此舉僅是“風險管理式降息”,意在預防經濟下行風險,而非開啟寬松周期。這一表態削弱了市場對連續降息的樂觀預期。更關鍵的是,上調的GDP數據與依然頑固的核心個人消費支出(PCE)價格指數表明,美國面臨的通脹壓力仍將持續,這勢必令美聯儲在“控通脹”與“保就業”之間反復權衡。此輪降息后,市場對10月再次降息25個基點的預期已從高點回落。
美股的結構性問題放大了市場擔憂。以科技股為核心的納斯達克指數對利率變化極為敏感,因為高利率會直接抬升成長股的折現率,壓制其估值。近期,英偉達、特斯拉等龍頭科技股在創新高后大幅回調,正是市場對“高利率維持更久”這一預期的直接反應。此外,美聯儲高官曾多次警告,美股估值已接近歷史高位,風險溢價處于低位,市場極易因情緒逆轉或政策意外而劇烈波動。當經濟數據強化了“高利率長期化”的預期時,資金自然從高風險資產向債券等避險領域轉移。
“賣事實”的交易邏輯也在此輪市場調整中凸顯。在降息前,市場已提前押注寬松預期,推動標普500指數在9月初創下歷史新高。當降息落地且經濟數據超預期后,投資者反而選擇獲利了結。此次GDP數據公布后,美元指數短線拉升、美債收益率攀升,正是資金重新定價的體現。這種“利好出盡是利空”的現象,反映出市場在政策拐點階段的脆弱性。
進一步看,美國經濟增長動力堪憂。二季度GDP上調的主要貢獻來自消費支出與進口下降,而后者恰恰反映內需動能的不可持續性。美國政府計劃于10月起對家具、藥品等進口商品加征高額關稅,可能進一步推高國內通脹,抑制企業利潤。與此同時,就業市場雖保持韌性,但首次申請失業金人數的波動顯示勞動力市場已出現分化跡象。美聯儲內部對未來政策的分歧加劇也動搖了市場對政策連貫性的信心。
歷史上,經濟數據與美國股市走勢“背離”往往出現在周期尾部。2022年,強勁的非農數據曾引發美股大跌,因市場擔憂加息加速;而今,相似的邏輯以反向形式重現:降息周期中,數據向好反而意味著政策寬松空間收窄。此外,美國財政赤字擴大與債務規模攀升,也限制了通過積極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的余地,使得貨幣政策面臨更大壓力。
美股對經濟數據向好的“負面反應”,體現出市場對貨幣政策靈活性喪失的焦慮情緒。當投資者意識到經濟增長未必帶來更寬松的流動性,反而可能延緩降息步伐時,估值高企的股市自然面臨調整壓力。未來美股的走向,將取決于通脹與就業數據的微妙平衡,以及美聯儲能否在政治壓力與經濟現實間找到政策支點。對美聯儲“走鋼絲”技巧的考驗還在繼續。(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連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