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日拍攝的呼和浩特城市景色。王劭凱攝(中經視覺)

20世紀30年代的包頭百靈廟。這里打響了內蒙古西部地區人民武裝抗日反對分裂的第一槍。(資料照片)

抗戰期間,多倫百姓卸下家里的門板幫助運送傷員。(資料照片)

7月16日,呼和浩特市武川縣,游客在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展館參觀。該縣依托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2024年接待游客80.6萬人次。經濟日報記者 趙 晶攝

位于包頭市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園的明陽葉片生產車間。該市風、光資源富集,已形成完整的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鏈(攝于2024年8月)。李 強攝(中經視覺)

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舉辦第34屆草原那達慕大會。那達慕是蒙古族群眾的傳統節日,歷史悠久,如今已成為全民健身和群眾娛樂的重要活動(攝于2024年7月14日)。王 正攝(中經視覺)

7月15日,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游客在參觀液態奶全球智造標桿基地智能化生產線。2024年,內蒙古牛奶產量776.7萬噸,連續7年位居全國之首。經濟日報記者 趙 晶攝

黃河水從巴彥淖爾市三盛公黃河水利樞紐流向河套平原,滋養著萬千農田。2024年,巴彥淖爾市糧食產量58.7億斤,小麥、向日葵連年創全區高產紀錄(攝于2024年7月)。(巴彥淖爾市委宣傳部供圖)

烏蘭察布市輝騰錫勒風電場,風機和草地相映成景。近年來,當地持續對風電場進行改造升級,草場生態得到改善(攝于2024年8月)。(烏蘭察布市委宣傳部供圖)
乘坐高鐵前往內蒙古,車窗外綠野廣闊,牛羊點綴其間。抗日戰爭時期,大青山地區因其連接華北和西北的戰略位置,成為日軍覬覦之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八路軍成立大青山支隊,在敵眾我寡的極端條件下,開展艱苦卓絕的抗日游擊戰爭,先后有1000多位抗日將士的鮮血灑在了這片土地上,為保衛陜甘寧邊區、壯大國際反法西斯力量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來到位于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大青山腹地的蜈蚣壩頂,一塊刻有紅色文字的石碑立在公路旁,碑文用蒙語和漢語寫著“蜈蚣壩伏擊戰革命遺址”。1938年9月,為粉碎日偽軍的增兵計劃,八路軍大青山支隊在這里對日軍發起伏擊戰。內蒙古自治區長城保護研究會副會長、文博副研究員武明光說:“戰斗只用了20多分鐘,全殲日軍80余人,那一仗威震大青山南北,極大鼓舞了人們的信心,很多青年踴躍參軍,加入抗戰隊伍。”
歲月荏苒。今日內蒙古,現代產業蓬勃發展。憑借豐富的能源資源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內蒙古為全國數字化轉型發展提供強大的算力支持。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的算力產業異軍突起,吸引了眾多數據中心“安家落戶”。中國云谷和林格爾新區已集聚運營商、金融機構、頭部企業等建立的46家數據中心,總算力規模達10.1萬P,為承接全國算力需求奠定堅實基礎。乳業領域,作為中國的“奶罐”,內蒙古牛奶產量居全國第一。伊利、蒙牛等乳業巨頭不斷發展壯大,從牧草種植、奶牛養殖到奶制品加工,形成完整且先進的產業鏈,產品暢銷國內外。
不止于此,光伏產業在廣袤草原與荒漠間鋪開藍色矩陣,清潔能源裝機容量節節攀升;文旅產業深挖草原風情與紅色記憶,讓八方游客沉浸式感受北疆魅力;沙產業則在治沙護沙中蹚出綠色路徑,特色產業鏈讓荒漠蛻變為“金沙灘”。
大青山、敕勒川,風景如畫卷鋪展。“乳都”的奶香、“算力”的脈動……正與紅色基因相融,醞釀著未來更為壯闊的新華章。(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張 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