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初暫停的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操作在10月已恢復。11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2025年10月各項工具流動性投放情況顯示,人民銀行10月恢復公開市場國債買賣,當月凈投放200億元。此外,人民銀行10月通過短期逆回購凈回籠5953億元,通過買斷式逆回購凈投放4000億元,通過中期借貸便利(MLF)凈投放2000億元。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當前恢復國債買賣,加大對銀行體系長期流動性的支持,也在進一步釋放穩增長信號,有助于穩定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宏觀經濟運行。
華西證券研報認為,本輪買債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可發揮“降準替代”的功能。自2022年以來,央行每年實施兩次降準與兩次降息已成慣例,而今年5月初在應對潛在外部沖擊時已提前使用了這一政策工具。當前經濟增長目標實現壓力不大、外部不確定性邊際緩和,央行選擇暫緩強刺激,通過買債實現定向投放,既能緩解銀行持債壓力,又能起到“類降準”的效果。
去年,央行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部署,在二級市場開始國債買賣操作,2024年8月到12月合計凈買入規模1萬億元。2025年1月,鑒于政府債券市場持續供不應求,央行暫停開展公開市場國債買入操作,并表示后續將視國債市場供求狀況擇機恢復。
在日前舉行的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透露,目前,債市整體運行良好,人民銀行將恢復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操作。
除披露流動性投放數據外,央行同日還發布公開市場買斷式逆回購招標公告稱,為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2025年11月5日,將以固定數量、利率招標、多重價位中標方式開展7000億元買斷式逆回購操作,期限為3個月(91天)。由于本月有7000億元3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到期,5日該操作為等量對沖。
由于11月還有3000億元6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到期,市場預計央行11月還會開展一次6個月期買斷式操作,且加量續做可能性比較大。這意味著11月兩個期限品種的買斷式逆回購將合計延續加量續做,連續第6個月向市場注入中期流動性。
談及背后原因,王青表示,10月安排5000億元地方政府債務結存限額,用于化解存量債務及擴大有效投資,這意味著年底前會加發5000億元地方債,11月政府債券發行規模有可能處于較高水平。另外,10月5000億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完畢后,接下來會帶動配套貸款較快增長。最后,11月銀行同業存單到期量也有明顯增加。以上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資金面收緊效應。由此,著眼于應對潛在的流動性收緊態勢,央行通過買斷式逆回購向銀行體系注入中期流動性,有助于保持資金面處于較為穩定的充裕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