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經濟日報社主辦、中國經濟網承辦,主題為“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的第十六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9月11日在北京舉行。圖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協調司司長司光。中國經濟網記者裴小閣/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11日訊(記者 佟明彪)9月11日,第十六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在京舉辦,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協調司司長司光在致辭中表示,近年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認真落實“四個最嚴”要求,勠力同心、齊抓共管,社會各方共建、共治、共享,食品安全工作保持穩定向好態勢。
“當前,全球食品行業正處于深刻變革與快速發展的時期。”司光認為,一方面,科技創新為食品產業注入了強大動力,從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智能化的食品加工設備,到精準高效的食品安全檢測手段,科技的力量正在重塑整個食品產業鏈,推動食品產業向更高質量、更安全、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現代食品產業帶來的新的更加復雜的食品安全問題,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參與、共同治理。這既帶來了廣闊的發展機遇,也對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對此,司光提出了食品安全工作的三點建議。一是要堅守安全底線,落實各方責任。政府部門要切實履行監管職責,嚴格落實“四個最嚴”要求,加強從源頭到終端的全過程監管,嚴厲打擊各類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要切實強化主體責任意識,把食品安全作為企業發展的生命線,建立健全風險管理體系,加強自律,誠信經營,理性競爭,為消費者提供優質安全食品。行業協會要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加強行業自律,規范行業行為,推動行業誠信建設,促進食品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二是要強化科技創新,提升保障能力。要加大對食品安全科技研發的投入,鼓勵產學研合作,加強在食品安全檢測技術、風險評估、溯源管理等方面的科技創新,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提高食品安全監管的科學性、精準性和有效性。同時,要積極推動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實施“互聯網+明廚亮灶”、全鏈條溯源系統、AI+大數據風險預警等智慧監管,對食品從生產到消費全鏈條進行智能化監控和管理,實現風險隱患早發現、早處置,讓先進技術設備更好地服務于食品安全監管和食品產業發展。
三是要深化社會共治,共享食安成果。要搭建參與平臺,激發共享活力,積極完善公眾監督機制,暢通投訴舉報渠道,鼓勵消費者參與食品安全監督;要發揮行業協會橋梁作用,開展行業自律與專業培訓,推動企業交流先進經驗,實現資源共享。要加強宣傳引導,通過多渠道普及食品安全知識,提升公眾辨別能力與維權意識;媒體要客觀報道食品安全動態,既曝光違法違規行為,也宣傳正面典型,引導社會各界共同關注、支持食品安全工作,營造尚德守法、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
司光表示,本屆論壇以“尚德守法、共享食安”為主題,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通過匯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討食品安全責任與風險防控、產品創新與市場趨勢、“制止餐飲浪費”行業聯動與科普宣傳等議題,旨在搭建一個高層次、寬領域、多維度的交流合作平臺,推動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食品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維護更加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