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五年,1825個日夜,是一段足以重塑一座城市肌理與氣質的時光。當杭州的城市能級不斷跨越,當百姓的生活場景持續蝶變,每一份向前的力量背后,都閃爍著杭電人堅定身影,浸潤著杭州電網默默的守護。
五年,我們邁過杭電110周年歷史節點,見證“八八戰略”與“電等發展”理念實施二十周年的深遠布局,領先打造國家電網戰略落地“先行示范窗口”和新型電力系統省級示范區主陣地,實施“強基固本、隊伍登高”行動夯實發展根基,在服務杭州建設世界一流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征程中,書寫了一份“三個高質量發展”的亮眼時代答卷。
即日起,我們將推出“十四五的杭電答卷”系列報道,共同回望那些專屬于杭電人的閃光足跡,解讀堅強電網的硬核支撐,講述優質服務背后的溫情故事。
今年6月,在杭州蕭山,浙江航民集團紡織印染產品完成了8個產品碳足跡認證,實時碳排放數據和智能低碳解決方案同時賦能,產品以“綠色能源”新標簽向海外出口,外貿訂單顯著提升了15%。“多虧了供電公司‘碳足跡認證’的技術支持,我們的紡織印染面料得到了時尚巨頭品牌的認可,現在訂單量大增!”杭州航民集團相關負責人虞濤站在熱鬧的生產車間外,露出了笑容。
“十四五”,是杭州高質量打造全國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的關鍵五年。于蕭山,一方面作為全市人口第一大區、工業重鎮的區域定位,要求蕭山這個杭州實現“雙碳”目標落地的主戰場之一,必須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圍內做好先行示范。另一方面,蕭山作為傳統老工業強區面對新時代、新政策、新環境,如何破解轉型升級難題的發展需求,也要求蕭山找準目標,走在前列。
綠電,讓生活別樣精彩,國網杭州市蕭山區供電公司以“雙碳”目標為牽引,加快落地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體系,繼續以“弄潮兒向潮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的勁頭拼搏在降碳減碳的戰場,為更好滿足區域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用能需求奠定堅實基礎。
勇立潮頭,方能在驚濤中把穩方向。面對全區碳排放家底難摸清的挑戰,蕭山的“弄潮兒”們選擇攜手出擊,以協同聯動之姿,牢牢握住科學決策的“紅旗”。
讓減碳落實到行動中,就需要一套量化系統厘清工業、交通、建筑、生活等各個領域的碳排放量。2021年面世的一套數智降碳系統,成了破局關鍵。國網杭州市蕭山區供電公司聯合政府、高校創新“雙碳大腦”數智平臺,通過創建碳地圖、碳足跡、碳管理、碳減排四個板塊,實現看碳、析碳、降碳三種功能,助力政府科學決策、企業節能減排、社會精準治理和城市數智建設,為縣域節能減碳提供了方案。

▲“雙碳大腦”平臺實時監測全區碳排放數據。姚靖霖 攝
系統的生命不只在看,更在于用。五年來,“雙碳大腦”不斷迭代升級,拓展出了“精細用能碼”“能耗資源池”“虛擬電廠”等多個應用場景,服務全區超2000家企業每月生成“能效診斷報告”,推動108家企業綠色轉型,全區單位產值碳排放下降20%。
如今小平臺發展成了大聯盟。從最初的政企合作,朋友圈不斷擴大,杭州市蕭山區供電公司聯合發改、經信等政府部門、金融機構以及出口企業組建全國首個“政-電-金-企”“綠電TO”降碳聯盟,打通各方資源,建立“12+48”服務機制(即一個聯盟單位發布1條綠色公約,4條低碳服務舉措),助力中國企業降碳出海。聯盟已實現出口額增長3.8%,銀行新增發放綠色信貸157億元,電網投資下降1600萬元。

▲國網杭州市蕭山區供電公司為航民集團開展產品碳足跡認證。沈書廷 攝
五年來,國網杭州市蕭山區供電公司推動地方不斷出臺完善綠色低碳相關政策體系。《杭州市蕭山區關于加快實現電力能源領域“雙碳”目標行動綱領》《國家碳達峰試點(杭州市蕭山區)實施方案》等文件的印發,明確了區域“雙碳”目標落地的行動路徑,推動建成全省首個縣域虛擬電廠,匯聚9.6745萬千瓦離散資源,構建起190.3兆瓦容量的碳電協同智慧微電網群。
從3個減污降碳協同試點園區,到13個省級低(零)碳村社,蕭山不斷探索高效能協同管理模式,精心構建激勵與示范共生的綠色生態圈。
迎擊風浪,方能開拓奔涌向前的航道。蕭山以“弄潮兒”的魄力,直面能源結構調整的關隘,讓綠色電能如潮水般涌來,穩穩擎起能源革命的“紅旗”。
2023年金秋,第十九屆杭州亞運會隆重舉行。本屆亞運會不僅創造了項目最多、覆蓋面最廣等亞運歷史之最。還通過“本地光伏+綠電/綠證交易”模式,3982個綠證和來自西北6.21億千瓦時的風光綠電點亮了場館的燈,成為史上首屆100%綠電供應的亞運會。

▲國網杭州市蕭山區供電公司員工為杭州亞運村運動員村小學屋頂光伏進行維護。姚靖霖 攝
這一模式,幾乎成為杭州打造“賽會之城”的標配。今年9月,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老朋友”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通過這種模式同樣實現100%綠電供應。截至2025年6月,蕭山區綠電交易量達9067.1千瓦時,綠證交易量達133萬張,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
綠電從“遠方來”,也從“身邊取”。
作為資源小區,更需要將現有資源充分利用。五年間,蕭山不斷開發豐富多樣的“光伏+”應用場景,實現“1+1>2”的價值創造。在三泉王村廢棄礦山上,將光禿禿的礦場打造成網紅打卡點;在群圍村的水塘里漁光互補項目,僅今年7月,項目上網電量就達到1326萬千瓦時,售電收益超過500萬元。

▲群圍村漁光互補項目。沈書廷 攝
截至2024年底,全區累計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共計5982個,總面積達743萬平方米左右的空置屋頂得以利用,超30個鄉村已經、即將完成整村光伏建設。蕭山以112.55萬千瓦分布式光伏累計裝機容量穩居杭州市首位。
可再生資源的充分挖潛,帶來的是全社會能源使用結構不斷優化調整。五年來,蕭山煤炭使用占比大幅度下降到18.47%,電力消費占比上升到55.74%,電力消費成為全區主要能源消費品種。其中,本地新能源占比從2020年末的0.85%提升至1.66%。
潤物無聲,方顯浪潮過處最深沉的力量。蕭山的“雙碳”征程,最終目標是讓紅利惠及千家萬戶。這份“手把紅旗旗不濕”的篤定,正化為涓涓細流,浸潤百姓的低碳新生活。
“我們家是村里首批裝屋頂光伏的。以今年7月為例,發電729度,除自用外,余電上網收益253.61元。”五年前,梅林村村民廖峰沒想到屋頂空間能利用起來,用上綠電還能賺錢。
作為“千萬工程”重要源起地之一,梅林村率先提出建設低碳鄉村,國網杭州市蕭山區供電公司帶來清潔能源與低碳理念。在梅林村“綠電兔”電力驛站,以翠綠兔子“沖浪”光伏板的可愛IP形象,代表“一度綠電”,傳播綠色低碳理念。
五年來,梅林村村民生活更低碳綠色,美好生活中心、居民家、企業車間、電動汽車都用光伏綠電,低碳行為還能賺積分換生活用品。
鄉村綠色蝶變讓人們能開電車體驗山野農趣,而不斷完善的充電網絡解決了新能源車主的擔憂。五年間,蕭山區公共充電設施增多,遍布城鄉。“十四五”期間,蕭山新增45個充電設施停車場、1943個充電設施,充電場景不斷豐富,城市5分鐘和鄉村重點區15分鐘充電圈加速形成。
變化不僅在城鄉道路,也在企業車間。杭州奔馬化纖紡絲有限公司在“零碳工程師”建議下開展余熱回收改造,蒸汽回收率超10%,每年省蒸汽成本160萬元以上,節能766.5噸標煤。

▲國網杭州市蕭山區供電公司為企業提供降碳服務。姚靖霖 攝
全球“碳壁壘”讓出口型企業轉型需求更迫切。今年8月,“綠電TO降碳聯盟”為企業開發應用,已為36家企業提供技改方案、助力轉型,為22個產品完成碳足跡認證。
五年來,蕭山區在能源消費結構優化驅動下,經濟增長綠色低碳轉型同步。雖能源消費總量增加,但碳排放強度與能耗強度下降,碳排放強度從0.91噸/萬元降至0.81噸/萬元,工業碳排放占比從2021年的65.32%降至2024年的60.97%。2024年,全區單位GDP能耗降低率達6.8%,創“十四五”以來最大降幅。
潮聲澎湃,五載答卷碩果盈枝;新潮已至,未來篇章呼喚擔當。展望“十五五”,綠色無疑將是蕭山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底色。國網杭州市蕭山區供電公司將繼續以“弄潮兒”的勇氣與智慧,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貢獻磅礴的“蕭電”力量。(來源:國網杭州供電公司 供稿:范金凱 朱小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