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文化金融分論壇(以下簡稱“論壇”)在北京舉行。在主題為“金融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論壇上,多位與會人士指出,金融為企業發展注入資金活水,同時還能促進文化與科技等元素的深入融合,賦能產業全方位高質量發展。
在論壇上,北京西城區啟動了多個文化金融支持項目。例如,中國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與西城區政府共同啟動“文化金融服務進園區——西城行”項目,通過搭建“政銀企”對接平臺,讓金融機構與西城區內文化產業園區結成“朋友圈”。
海南火星文化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王金一表示,單一企業的發展受限于自身能力與資源覆蓋范圍,而金融賦能則可以幫助文化企業更高效地對接文旅、商業地產、品牌方及各類內容需求方,不僅有助于拓展戰略合作伙伴,還在支持產品研發、團隊建設與科技軟硬件迭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南山資本創始合伙人何佳指出,金融與文化具有天然的結合點。“過去十年,我們投資了眾多文化企業,不僅提供資金支持,也為其提供政策解讀與產業趨勢建議。文化企業具備良好的用戶基礎,其所在市場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能夠為金融投資帶來可觀回報。從投資方向來看,我們近年來重點關注現場演出、演唱會、短劇等快速發展的領域,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為文化行業帶來的新機遇。”
論壇上,西城區還針對修訂版《北京市西城區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進行了政策宣介,提出未來將以“文化、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為核心,聚焦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同時圍繞文化產業重點領域分類施策,加大對動漫、游戲電競、文化藝術、娛樂業及藝術品交易等領域的支持力度。
“西城區作為北京的文化高地,歷史底蘊深厚,與我們從事的漢字及傳統文化產業價值開發具有較高契合度。”漢儀股份董事、副總經理馬憶原對與西城區的合作期待滿滿,計劃會后與相關部門進一步深入溝通。
多位與會人士強調,金融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出臺創新支持舉措。
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司長繆沐陽指出,文化產業是高成長性產業,是“投資于人”的產業,是具有綜合帶動作用的產業。要積極順應產業發展趨勢,深刻理解“文化金融”內涵,深入探究文化金融創新的實現路徑,以期實現文化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文化企業的全成長過程,都能夠得到相應金融產品與服務的保障支持。
中國文化產業投資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于春玲表示,當前科技正在重塑文化產業的創作、傳播與消費全鏈條,給文化投資帶來了歷史性機遇與挑戰。為此,投資應聚焦于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既要看到科技帶來的產業升級,也要重視文化對科技的引領作用,實現軟實力與硬實力的交匯。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裁胡偉認為,保險業助力文旅產業創新發展,核心在于“深入場景、精準賦能”。
“產品創新要‘更精準’,緊跟人工智能、數字文化等新技術、新業態的發展,開發更細分、更靈活的保險產品。風險管理要‘更閉環’,積極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科技手段,構建文化產業風險數據庫,幫助文化產業做好風險減量管理。生態合作要‘更開放’,與政府部門、文化機構、科技企業攜手,共同構建一個覆蓋全面、運行高效的文化金融生態圈。”胡偉說。
“展望‘十五五’,要把握數字化和融合度兩個關鍵變量,搶抓文化與金融深度合作的歷史機遇。要推動文化資產從‘資源持有’向‘價值運營’轉型。要培育耐心資本,強化財金聯動,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功能,構建共生共贏的文化金融生態。”繆沐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