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文化論壇“雙向賦能:網絡文化創新發展”平行論壇9月23日舉辦。嘉賓圍繞新技術催生網絡文化新業態新模式、人工智能與媒體變革、AI時代版權保護技術創新等內容展開討論。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部主任管曉宏帶來團隊最新項目“音樂智能量化和腦科學認知研究”。他認為,音樂藝術與科學的交匯研究未來可期,信息科學、腦科學、生物醫學與人文藝術學科的交叉融合開創全新研究方向;藝術形象思維與科學邏輯思維相互啟迪,可助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創新形式的藝術實踐和科學普及,將進一步提升公眾藝術與科學素養。
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葉蓁蓁認為,在過去的人工智能訓練中,超過95%的語言沒有網頁可以被抓取用于AI訓練,相當于這些語言及其所代表的文明都被大模型遺忘了。在人工智能時代,保護人類文明多樣性已迫在眉睫。
浙報集團副社長、潮新聞總編輯、傳播大腦科技公司董事長錢偉剛分享了關于媒體未來的思考。比如,要避免“技術炫技”誤區,回歸“問題驅動”的正確路徑。媒體技術應用要深耕垂直場景,避免“大而全”。現階段已不再是“技術基礎設施”的競爭,而是場景落地速度的競爭等。
技術與內容的深度融合也帶來新挑戰,尤其是在版權保護領域。北京市出版版權協會理事長王野霏分析了網絡時代版權保護面臨的挑戰。“當下,侵權呈現形式多樣化、主體多元化、危害災難性、行為隱蔽化等新趨勢,對傳統版權保護體制形成巨大沖擊。”王野霏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雖帶來新的版權議題,但也促使行業重新審視和探索版權保護的新模式,推動版權保護體系進一步完善。
“我們要堅持保護優先,發展負責的數字技術,共建標準體系,推動協同互認。”世界互聯網大會常務副秘書長梁昊認為,創新產業生態,能夠賦能文化經濟。今年11月上旬,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將成立文化遺產數字化專業委員會,進一步匯聚世界文化遺產數字化領域專家、學者、機構力量,推動相關工作走向常態化、系統化。
在文化數字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人工智能與網絡安全的關系愈發緊密。歐洲標準化委員會和歐洲電工技術標準化委員會網絡安全和數據保護聯合技術委員會主席沃爾特·福美認為,人工智能正作為強大工具助力網絡安全體系升級,但需警惕,人工智能同樣存在被惡意利用的風險。在設計人工智能系統和產品時,必須重視安全性,防止模型、算法及系統出現穩定性不足和潛在漏洞。
英國標準協會區域總監、英國—東盟經濟一體化項目區域主任馬可明表示,人工智能可為各行業變革、提升效率、解決復雜問題提供機遇,但也面臨信任鴻溝、技術復雜性、資源密集性等阻礙。(經濟日報記者 韓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