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當下,圖書館的角色和功能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究竟什么樣的圖書館更“聰明”?近日,第五屆長三角公共圖書館發展論壇在上海舉行。此次活動以“破界·融合·共生——公共圖書館的未來發展”為主題,匯聚行業智慧,展示創新實踐。業內專家認為,AI技術浪潮下,公共知識服務更應打破學科界限,融合科技與人文。(據上觀新聞10月24日報道)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AI技術的廣泛應用,圖書館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從古代守藏室到近代藏書閣,再到現代數字化圖書館,每次變革都極大推動了知識的傳播與利用。如今,智慧圖書館應運而生,AI技術的融入更為其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
作為圖書館發展的新階段,智慧圖書館強調以用戶為中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圖書館服務的智能化、個性化和高效化。它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物理空間,而是打造一個能夠被用戶感知且不受空間限制的移動圖書館。
如何持續引領智慧圖書館新潮流?且看各地的創新實踐——
蘇州圖書館推出AI助手、檢索詞推薦等服務,共享平臺上線后累計引入38萬種電子圖書、萬余種有聲書資源、500場江南文化講座視頻和1800部古籍資源;
河北推出公共圖書館AI數字人聯合服務平臺,構建覆蓋全省的智慧圖書館網絡,實現紙質與數字資源無縫對接,為讀者提供AI找書、AI薦書、AI讀書等服務;
長沙圖書館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對古籍中記載的唐代銅官古鎮、銅官窯等進行立體還原,以實現沉浸式閱讀;
上海臨港科技智慧圖書館是一家“沒有紙質書”的新型圖書館,匯聚了全球西文學術電子專著20余萬冊、中文科技類電子圖書30余萬冊等海量數字內容,使讀者實現一站式數字交互閱覽……
這些智能新技術的應用,使圖書館突破了傳統形態,將一些枯燥的典籍轉化為可感知、可交互的文化載體,用一種更輕松愉悅的方式讓讀者“漲知識”。
隨著技術的迭代升級,目前圖書館用戶需求已從“獲取信息”轉向“享受精準服務”,圖書館也從“知識倉庫”升級為“智慧服務中心”。面對新的時代需求,圖書館在未來發展中應勇于破界突圍,通過構建線上服務平臺、移動圖書館、數字資源共享網絡,使知識服務突破地理限制,變得觸手可及;積極引入各類數字資源,包括電子圖書、學術期刊、公開課、歷史檔案數字化成果等,構建多元立體的知識資源體系;打破服務時間限制,推出24小時在線服務、智能問答機器人、自助借還系統等,力爭使服務更加高效、便捷。
科技與人文的融合,意味著圖書館不僅是先進技術的應用場所,更是體現人類智慧、情感與價值的溫暖港灣。除了以新技術提升效率外,圖書館還應注重其人文內核,通過精心策劃展覽、講座、讀書會、文化沙龍等活動,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滋養讀者心靈,打造凝聚人文精神、傳承地方文化的智慧場域。
從傳統圖書館的靜謐書海,到數字閱讀的指尖世界,科技力量的賦能構建起更有溫度、更富活力的文化空間。作為知識傳承與創新的核心陣地,圖書館的智慧化變革無疑將為用戶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體驗,也將成為科技與人文深度融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