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30日訊(記者 魏金金)近日,由“出版業用戶行為大數據分析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主辦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與傳媒業應用論壇”在京舉辦。期間,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版業用戶行為大數據分析與應用重點實驗室主任秦艷華正式發布實驗室最新研究成果《國外出版業人工智能應用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指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持續迭代,其在全球出版業的滲透日益深化,已成為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與效能重塑的關鍵變量。AI在加速行業發展的同時,也帶來版權管理、倫理規制、技術規范等新挑戰,促使業界高度重視技術革命與產業升級的深度融合。
報告系統梳理了人工智能助力出版轉型的三大著力點:一是重塑出版角色。在促成傳統編輯轉型過程中,AI在出版流程中擔任編輯、作者、畫手、審閱、翻譯等多種角色功能,同時催生了AI倫理顧問、AI主管、AI訓練師等新職業;二是賦能業務拓展。出版機構通過內容形式創新、數據服務與跨行業合作開辟新市場;三是驅動服務創新,提升用戶體驗與內容交付效率。如數字漫畫平臺WEBTOON依托AI推薦算法實現個性化內容推送,顯著優化內容發現機制。
在出版業的應用實踐中,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落地到內容的生產與生態協同的具體場景中。例如貝塔斯曼與OpenAI開展深度合作,強化內容生產環節的技術賦能;亞馬遜旗下Audible則通過自主研發的端到端AI制作技術,重塑有聲讀物的產品形態與用戶體驗。
報告同時指出,不同出版集團因業務領域、倫理考量等因素,在技術規范上呈現差異化布局,也暴露出數據幻覺、隱私風險、學術誠信等問題,需在發展中同步完善治理體系。
面對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全球出版產業變革,中國出版業的發展轉向值得深入思考。對此,報告建議,在立法層面,應加快完善AIGC相關著作權法律體系,明確權責邊界,構建全周期監管框架,并通過國際協作推動國內標準與全球規則接軌;在技術層面,引入區塊鏈存證、數字指紋等技術,實現內容溯源與版權保護;在人才層面,亟需培養兼具數字技術操作、AI應用與數據分析能力的“新出版人”,編輯群體需構建“技術+內容+運營”的復合能力結構,以場景化實踐推動能力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