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多年來,唱腔剛勁豪邁、挺拔奔放的萊蕪梆子風靡山東中部,以濃郁的鄉情鄉韻深深扎根百姓生活。
萊蕪梆子是國家稀有劇種,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濟南市戲曲曲藝中心萊蕪梆子藝術傳承保護中心大力創排優質劇目,“以戲促培”“以演推人”,讓萊蕪梆子持續煥發新活力。
不同的年代,
都有響徹全國的大戲
走進濟南市戲曲曲藝中心萊蕪梆子藝術傳承保護中心,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劇目長廊展示的幾十部經典大戲。《紅柳綠柳》《送豬記》《三定樁》《喜脈案》《兒行千里》《沃土仁心》……每一部都是戲迷追捧的經典。不同的年代,創作出緊跟時代、在全國產生影響力的大戲,是萊蕪梆子發展史上的一大顯著亮點。
清道光年間,徽班“老陽春”與山東本地梆子腔相互融合,逐步形成萊蕪梆子這一獨特劇種。萊蕪梆子興盛時期,班社數量多,風靡山東中部地區。新中國成立后,地方戲曲文化空前興盛,萊蕪梆子劇團于1954年正式成立,從此迎來了新繁榮。
20世紀60年代初,反映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活的萊蕪梆子喜劇《送豬記》,以濃厚的鄉土氣息、粗獷明快的藝術特色,取得了極大成功。這部戲多次進京演出,屢獲好評,演出人員受到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掀開了萊蕪梆子輝煌歷史的一頁。此后數年,《三定樁》《紅柳綠柳》《推媳婦》《雪野風情》等萊蕪梆子大戲在山東乃至全國產生很大影響。《三定樁》《正月十五雪打燈》等多部劇目更被搬上銀幕,全國上映。富有濃郁生活氣息和鄉土色彩的萊蕪梆子,走進了千家萬戶。
濟南市戲曲曲藝中心副主任、萊蕪梆子藝術傳承保護中心負責人劉剛告訴記者,進入新世紀后,底蘊深厚的萊蕪梆子,秉持創排大戲促發展的傳統,持續迸發新活力,《兒行千里》《大山魂》《汶水謠》《釣魚人》等精品劇目在全國屢獲大獎。近年來,萊蕪梆子不僅創排了《循吏范希正》《嘶馬河》等新編歷史劇,還緊扣時代脈搏創作紅色精品劇目《新娘》、扶貧題材戲《沃土仁心》、小清河復航題材劇《家住小清河》以及抗戰題材戲《烽火絕戀》等。
萊蕪梆子持續出新作的動力來自哪里?“劇團幾十年的深厚積淀,為萊蕪梆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創作上,我們從不敢懈怠。多年來,中心以創作新劇目為使命,力爭每隔一兩年推出一部既符合觀眾審美又反映百姓生活的精品力作,不斷推動萊蕪梆子的傳承與發展。”劉剛稱,萊蕪梆子的發展要出新戲,更要出精品。
扎根本地沃土,
講百姓有共鳴的故事
“歷任縣令瀆職懶政,黃河岸年久失修,四處隱患。欲昭雪陳年積案需有證據,挖東岸鏟除污吏貪官……”近日,萊蕪梆子演藝劇場再次上演大型新編歷史劇《循吏范希正》,劇中清正廉潔、一心為民的明代循吏范希正,引發大家的強烈共鳴。這部戲取材于山東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事跡,是萊蕪梆子傳承與發展的又一精品力作。
關于萊蕪梆子大戲內容創作的特色,劉剛表示,萊蕪梆子是土生土長的地方戲曲,每一部大戲的創作,都深深扎根當地汲取創作營養,致力講好本地故事。“一方面,我們深入群眾生活,觀察大眾的喜怒哀樂,創作貼近當代生活的作品。另一方面,我們挖掘地域人文歷史的獨特魅力,以當代的審美,講述能引起觀眾共鳴的本土故事,傳承和弘揚地方文化。”
從2023年成功上演的現代戲《家住小清河》,能看出萊蕪梆子如何迅速抓住創作機遇,為自身注入新活力。
萊蕪梆子藝術傳承保護中心副團長陳勝平回憶,濟萊區劃調整后,萊蕪梆子迎來巨大發展機遇,一是得益于濟南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創作資源增多,可講的故事更加多元;二是萊蕪梆子覆蓋的受眾群體顯著擴大。“基于此,中心緊跟城市發展步伐,深入百姓生活,迅速創排推出首個‘濟南故事’——《家住小清河》。”
該劇講述了許航河一家在小清河航運輝煌、斷流、停運、復航過程中的種種際遇,展現出一幅具有生活氣息、地方特質的溫情畫卷,讓觀眾感受到了小清河的時代變遷、兩岸百姓堅韌不拔的生存意志以及小清河復航對城市發展的意義。
在創排中,這部戲加大了投入力度,力邀創作名家,會聚劇團最強表演陣容。成功登上舞臺后,該劇吸引了大量的濟南觀眾,讓他們切身感受到萊蕪梆子的藝術魅力。
“山里的漢子無孬種,鐵打的筋骨又怕誰。小鬼子膽敢禍害咱,管教他,腦漿迸裂化成灰!”2022年首演并獲第十三屆山東文化藝術節優秀劇目獎的《烽火絕戀》,取材于萊蕪本地紅色報人方正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抗戰時期一對新婚夫妻毅然加入“敢死隊”,一起為民族大義赴死的感人故事。作品巧妙融入萊蕪冶鐵文化、民俗文化,以地方戲的獨特魅力,生動展現山東人的家國情懷。
陳勝平稱,萊蕪梆子大戲,有的通過小人物、小家庭的故事,展現真摯感人的家國情懷,有的則聚焦地域人文歷史,傳遞時代正能量。“只有植根山東這片沃土展開創作,才能讓萊蕪梆子煥發新生命力。”
以大戲促發展,
助推人才培養和劇種傳播
除了精心編排優質大戲,自2020年以來,萊蕪梆子藝術傳承保護中心還創作了6個小戲,成功恢復了《鳳冠夢》《陳三兩》《屠夫狀元》《回龍傳》《楊八姐游春》《喜脈案》等14部經典劇目,并移植了《孫安動本》等多部其他劇種劇目。每年恢復和移植劇目穩定在兩三部。在劇種保護上,萊蕪梆子做到了復排經典與新創劇目“兩手抓”。
萊蕪梆子藝術傳承保護中心創排的小戲、原創大劇,以及恢復的傳統經典劇目,不僅滿足了觀眾的看戲需求,更發揮了“以戲促培”的重要作用,有效完善了人才結構,推動了萊蕪梆子藝術的薪火相傳。萊蕪梆子“李長生藝術名家工作室”人才培養項目,已陸續完成《屠夫狀元》《魚籃記》《兩狼山》《秋江》等經典劇目的專場演出。這些大戲的創排,為年輕演員提供了寶貴的成長機會。以《秋江》為例,該劇均由萊蕪梆子學員擔綱,參演演員平均年齡僅21歲。女主角“陳妙常”由魏欣怡、魏俊杰、李魯豫三位學員輪流演繹,使更多青年力量嶄露頭角。《循吏范希正》一劇,從主演到司鼓、主弦,均由年輕演員擔任。
不斷創排大戲,成功帶動了萊蕪梆子的人才培養,現已實現“老、中、青、學”四代演員協調發展,同在舞臺上演大戲的局面;創排大戲中,更多編劇、作曲、舞美、燈光等創作型人才也不斷涌現。
目前,萊蕪梆子藝術傳承保護中心已擁有各類題材大戲六七十部。這些大戲在萊蕪梆子演藝劇場的周末常態化演出中輪番上演,能夠滿足不同觀眾的看戲需求。在送戲下鄉的演出中,一天演出三場,連續演出十多天,劇目不重復,深受百姓的歡迎。